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2804(1999)04—0085—05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也表现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上。甘肃作为典型的西部省份,经济不发达,尤其是乡镇企业基本处于发展雏型,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甚远,这不仅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的转化,而且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形成,使城市经济在甘肃省内缺乏市场,在这种城乡经济恶性发展中,最终制约甘肃整体经济发展的水平。如何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中央提出了东西部合作的思路,因此,9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推广东西合作模式。1993年2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1993年9月, 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决定实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1995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农业部提出的《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方案》,方案提出的当年就取得成效,据对全国124 个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统计,1995年鉴定东西合作项目1600个,引进资金9亿元,年创产值158亿元,利税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0%(注:姜春云.加大工作力度,多种形式东西合作[N].中国乡镇企业报,1996—08—06.)。本文拟就甘肃与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彼此优势差异的论述,分析其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甘肃与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背景的优势互补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大工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先天具有依靠填补城市大工业的短缺来发展的优势。回顾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已开始,但计划经济仍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的基本框架,几乎无处不在的市场短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因而在改革使计划体制松动的地方,乡镇企业便应运而生了。发展初始阶段的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技术低,主要限于技术素质和规模经济要求不高的行业,但市场条件却相当有利,市场短缺和双轨制的价格体系使乡镇企业利润优厚,为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准备了原始积累。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填补市场经济缺口的机会已越来越窄,从日用品到生产资料,乡镇企业遍及各个竞争行业,产品供给已达到饱和状态,目前,资金到处都在寻找缺口,但缺口已不复存在或不花成本的缺口已不复存在,反而引起更多的恶性竞争。此外,乡镇企业利用国有企业外部优势的机会已基本消失,乡镇企业赶超国有企业,最初可能用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力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势,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乡镇企业日益接近前沿,这些便利条件已经消失。在当前的发展中,乡镇企业仅仅依靠自己创造这些条件,就大大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成本和难度。 反观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过程,显然不具备依附城市经济的优势。甘肃的城市经济从区域分布上,从东到西可以算得上有规模的城市只有天水、兰州、金昌、武威、张掖、酒泉几个,它们互不近邻地分布在一千多公里的陇海铁路和兰新铁路沿线,一般200—400公里才有一个城市分布,有的学者称之为线式岛状分布,就其城市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周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不难想象其辐射力是有限的。更为不利的是,甘肃城市工业发展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布局特征,产品和产业结构以初级产品和重工业为主,产业之间和部门内部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极差,我们通过《甘肃年鉴》可以看到:在体现工业与农业关联性的轻工业中,利用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比重1994年占到72.24 %,1995年占到77.84%,1996年占到77.8%,虽有改善却依然偏低。 工业内部体现重工业与轻工业一定联系的轻工业利用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值比重1994年占到25.76%,1995年占到22.16%,1996年占到22.20 %(注: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484.),这说明轻重工业之间的关联性差。 但是,我们通过比较发现,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在依附城市经济优势而得到前期发展,甘肃乡镇企业因得不到依附城市经济优势而缓慢艰苦发展,但到90年代末期,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两区都不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然而,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在前期依附优势的催化下,乡镇企业已具备了规模,资金技术实力已相对雄厚,产品生产已趋成熟。而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低度化,但它却易于通过科学技术的催化,跳跃调整和升级。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来催化甘肃乡镇企业的发展在甘肃成为渴望,而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向西部(当然包括甘肃)转移技术和资金实力也是有利可图的必然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得到了第一次证明。 二、甘肃与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观点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中是有共识的。虽然自然资源是广义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能把资源优势片面单纯地理解为自然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既包括自然资源的优势,又包括市场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文化资源等众多资源优势在内。 由于自然、地理、交通等众多原因,东部经济长期处在相对发达的状态,使得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在发展起步之初就具备了市场资源优势,相关地也同时具备了人力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其发展进程快于甘肃,又使之具备了资金、技术资源优势。然而,甘肃乡镇企业在发展之初及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不具备它们的上述优势,但自然资源的优势却是明显的,但为什么两地区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实力、效益、发展速度上存在着明显差距呢?这是因为:沿海地区乡镇企业是利用了其他资源优势弥补了自然资源的劣势。而甘肃则未能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营造和派生出其他资源优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甘肃旧体制的顽症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甘肃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特定的自然环境,观念保守、市场意识淡薄,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套路分析处理问题,存在“等、靠、要”的工作作风。二是甘肃较差的农业发展底子所致。农业生产作为收入和增长的基础,支撑了由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转换阶段的经济发展并作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即既提供了剩余产品和资本积累,又促进了日用消费品市场的扩张。甘肃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总体供给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因为农产品供给的紧张抑制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只能代之以发展效益不高的采掘业和缺乏比较优势的加工工业。此外,农民货币收入的短缺,必然限制当地消费品市场的扩张,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的发挥。三是甘肃城市大工业超重型产业结构所致。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区域分工的要求,甘肃及其他西部省区是东部地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食品供应地。由于计划体制和价格不合理,东部地区从甘肃及其他西部省份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能源,使东部成为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先行者,当甘肃进行工业化时,所面临的现实已是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同时东部发展了一些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促使甘肃本来匮乏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向东部,这对甘肃乡镇企业发展犹如雪上加霜。同时,甘肃由此发展起来的超重型产业结构弱化了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的对接,因为采掘业比重大,增长率低,必然影响总体增长率,制约着积累和消费规模,从而通过收入、规模两方面对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约束作用。从产业技术经济特点看,采掘工业和重加工业具有生产链条短、可分性弱、协作机会少等特点,这无疑减少了乡镇企业接受城市工业辐射的机会,加大了发展难度,并延长了甘肃乡镇企业由初创到高速增长的过程。四是甘肃乡镇企业发展机制的错位所致。东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示范效应给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以促进和鞭策,但在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缩小差距的心态过急,在地方利益的强大惯性下,使得决策者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和条件的准确估计,有片面模仿东部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倾向,不顾实际地模仿并投入竞争,结果只能是在竞争中失败,使差距进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