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年代是个产生奇迹的年代。江苏康博集团的成长就是这众多的奇迹之一。说起康博,人们也许还不熟悉,但“波司登”这个声名鹊起的品牌却已是广为人知了。从1995年起,“波司登”已连续4 年稳稳占据了全国销量第一的交椅。说起来你也许不会相信,这个如今拥有总资产8亿多元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却是从只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起家的。 乡间小路上骑自行车的年轻人 那是1976年,在江苏常熟沙家浜畔乡间小路通往上海的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个衣着简朴的年轻人汗流浃背地蹬自行车的身影。这个年轻人就是如今康博集团的总裁,当时的大队缝纫组组长高德康。那时的缝纫组只有11个人,全部家当就是8台缝纫机和几间租来的茅草房, 缝纫机的哒哒声鸣唱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在田地之外找点钱花的希冀和与命运抗争的不屈。 真正改变农民命运的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的改革春风。精明能干的高德康在欣喜之余,看准了白茆镇距大上海不过90多公里的区位优势,主动与上海的服装企业联系加工业务,他的自行车蹬得更欢畅了,天不亮就带着加工好的服装上路,回来时又带回面辅材料…… 万丈高楼平地起。康博集团就是这样靠一针针、一线线、一件件衣服脚踏实地的艰苦创业完成原始积累的,直到1987年,才投资30万元,建起了第一幢自己的厂房。 从为人作嫁到自创名牌 辛辛苦苦为别人作嫁衣,换回了滚滚财源,企业效益连年递增,茅草屋变成了现代化厂房,自行车换成了摩托又换成一辆辆大汽车小轿车,日子过得挺滋润。但高德康的内心并不滋润,不知为何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莫名的苦恼:挣钱归挣钱,凭什么我们做的衣服要挂上人家的牌子?难道我们就不能创自己的品牌?萦绕在高德康脑际的“创自己的品牌”的梦想,终于在1990年变成现实,康博集团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名字也是他自己取的——“波司登”。 在工商局注册个商标不难,让消费者真正接受一个陌生的品牌,进而再创出名牌来,却极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品牌,高德康兴冲冲地拿到上海去投石问路。谁知高兴而去,败兴而归,拿去4000件羽绒服,勉强卖出去1000多件,“‘波司登’牌,阿拉勿晓得”。 吃了败仗,高德康给自己关了3天禁闭,冥思苦想,检讨反思, 吃不香,睡不着。但他并不气馁,在哪儿跌倒的在哪儿爬起来,“我就不信搞不成自己的品牌!” 闯市场的滋味 反思失败,高德康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了切肤之感。于是,延请国营大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给“波司登”会诊挑刺,从面料、色泽、款式到舒适、方便、保暖性等各方面逐项审核。在改进羽绒服质量、款式的同时,开展广告宣传,组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和网络,有重点地向长江以北地区甚至国外开拓市场。几年后,“波司登”羽绒服便一改传统羽绒服之臃肿形象,以“轻、薄、美、暖”兼备的时尚风采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喜爱,迅速风靡了大半个中国,连年销量第一。 1992年,高德康又抓住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的难得机遇,投入20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7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设施, 使康博的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近4倍。1997年,康博又一次斥巨资5000 万元,从美国、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及CAD、CAM自动设计裁剪系统,一举使康博成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羽绒制品生产基地。“波司登”羽绒服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到俄罗斯、美国、德国、匈牙利、瑞士等国,近日,“波司登”羽绒服又作为中国防寒服第一品牌,被国务院新闻办、国家纺织工业局指定参加“’99中国·巴黎文化周”展演活动,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 兼任山泾村党支部书记的高德康时刻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山泾村。今年国庆前夕,山泾村正式更名为“康博村”,一个主要由康博集团投资,将建有400多套别墅式住宅小区的“康博苑”同时破土动工。 这是康博人对山泾村、对社会的回报。高德康动情地说:“康博集团能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乡亲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愿尽我们所能,让乡亲们共同富裕,过上现代化、城市化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