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乡镇企业产生、高速发展因而习惯和适应了的经济环境已不复存在。肩负二次创业、跨世纪发展重任的乡镇企业,不得不研究和学会适应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崭新的经济环境。乡镇企业在新的生存环境中,要克服种种矛盾和困难,实现跨世纪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迅速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通过切实增强企业素质,领取新世纪生存发展的“绿卡”。 一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我国乡镇企业的实力有极大增强,竞争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其中有的已成为全国同行排头兵,也有的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但从总体上看,乡企素质还很难令人乐观。1998年,全国乡企亏损面由上年的8%上升为15%, 亏损额增长25%达600亿元。有关省市的调查表明, 经济效益较好的乡企约占20%,勉强维持生产的占50%,还有30%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98年浙江省注吊销乡镇企业5.18万家,占参检乡镇企业的16.1%。乡企素质偏低的表现主要如下: 1.企业规模偏小。具体表现一是营收规模小,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表明,营收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到0.43%,其中营收1 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0.14%,小型企业占99.57%, 若将个体私营企业列入计算,小企业占比更高。二是用工量少,企均从业人员仅为37.9人,加上个、私企业平均用工量只有6人,而这是以劳动密集为背景的。 企业规模过小使企业生产成本、人员素质、资金实力、技术进步等受到不利影响。1997年乡企经济运行分析表明,规模较小企业亏损高于规模较大企业(见表),企业越大赢利面越大。乡企规模结构还对乡企的地位、作用发生影响。以第一次农业普查江苏资料为例,营收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乡企与财政收入和GDP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和0.73,是高度相关和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大企业越多,越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和GDP的提高,乡企规模偏小则会产生反向不利影响。 营收规模(万元) 〈500 500—5000 〉5000 亏损面(%) 31.6 27.5 8.5 2.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一是三次产业结构失调,1997年乡企增加值中第二产业占84.7%,第一和第三产业分别只占2.1%和13.2%,呈二产超前,一、三产滞后格局,且一、 三产规模小、质量差、水平低,与发达国家三产占60%、不少发展中国家占40%以上比例差距巨大。二是乡企工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加工工业超前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滞后;传统工业比重偏高,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一般加工业比重偏高,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重偏低,其产值只占乡村集体工业的1/4,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农副产品加工价值比低于印度、巴西,仅为美国的1/10。 三是与国有工业同构严重,导致过度竞争。80年代末结构相似系数达0.75,其中制造业0.87,轻工业0.91,纺织、食品和机械三大行业0.98;90年代以来虽引起有关部门关注,但并未有较大改观,有资料反映各行业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85以上。 从产品结构来看,一是产品档次偏低,中高档产品比例很低;在大量常规性产品滞销积压的同时,生活、生产消费需求的升级换代却因无法及时满足而受到阻滞。二是产品附加值偏低,多为劳动密集、低技术含量和浅加工深度产品,在产品结构雷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自然难以叫出高价。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使乡企在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大大削弱其竞争力。 3.技术密集度低。一是企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139.7万家非农乡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51.8万人,平均每家乡企仅有2.5人,占员工总数的6.6%;乡企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的江苏省13.3万家乡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4.9万人,平均每家仅有2.6人, 占员工比例低于全国乡企平均水平,仅为5.6%。而1995 年全国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17.67%。不仅如此,乡企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也偏低, 1996年底初、中、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78%、20%和2%; 对沿海某市乡企中专以上从业人员比例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0.39,仅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说明乡企专业技术人员经系统正规培训的比例相当低,技术研究、开发、应用能力有限,全国多数地方乡企存在类似情况。二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第一次农业普查表明,乡企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占21.5%,初中占56.7%,中专及以上的仅为3.3%。有资料反映,乡企与国企员工数相近, 但大专以上员工数比后者差5倍多,仅占1.3%。三是乡企规模扩张具有较明显的劳动密集特征,技术含量提高因素有限。仅以江苏为例,据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计算分析,营收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比例与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等级相关系数仅为0.09,不存在相关关系;营收规模与用工数量的分析,也能得出完全相同的结论。四是科技投入少,技术进步乏力。据农业部乡企局等单位抽样调查,乡企设立正式研究发展机构的占15.5%,研究与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39%,低于国企的0.44%,更低于美国、日本制造业的3.7%和3.29%。 乡企机器设备更新换代力度相对较大,占创新经费支出的70%左右。但据笔者对沿海某市运行较好部分乡企调查,虽然多数设备为80、90年代生产的,但其技术档次、技术含量普遍不高,这就很难适应技术进步加快的趋势。 4.管理和营销水平落后。从企业管理来看,虽然出现了少数成功的企业家,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少一支有能力、有经验的企业家队伍。据我们对沿海某市的抽样问卷调查,缺少企业家被列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选取率达63.2%。另外,随着改制的推进,不少乡企出现管理家族化倾向,管理者总体素质有所下降,形成企业规模扩大的管理能力和模式约束。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法陈旧落后,经验型、随意型、家长式、传统式、小农式管理仍是普遍存在的管理方式,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一是质量状况堪忧,国家技监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98年乡企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71.2%,低于国企的84.2%,三资企业的83.4%。这些直接影响了乡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物耗较高,产出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调查表明,发达国家企业物耗占总产值比例为40—50%,我国国企为60—70%,而乡镇企业却高达80—85%。1997年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5万元/人,增长24.29%,而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1994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2万元/人,其中500 家最优秀企业则高达6.29万元/人,乡镇企业的差距明显,这些都增大了乡镇企业的成本。三是资金使用效果差,1997年资本收益率降为22.4%,流动比率和速动比例分别为103.3%和62.8%,与理想指标值200%、100 %差距非常大,1998年形势更为严峻。四是很不重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相当一部分乡企已成为农村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为此,不少乡企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