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909(1999)04-0053-02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20年间,大体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乡镇企业的产生与成长阶段。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是: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这一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利用市场短缺之机,采用以多取胜,“满天星”的企业布局,以营销人员“满地跑”的实干精神,缩短了企业与市场的距离。 第二阶段,90年代前期,是乡镇企业迅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竞争加剧和行业规模经济开始形成。在这一时期的短短几年间,乡镇企业不仅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在整体素质上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通过发展规模经济,加速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企业走向多元化,并依靠科技进步,实施名牌战略,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与1991年相比,全国乡镇企业职工总数从9614万人增加到13508万人,平均增长7%;乡镇企业增加值由2900亿元增加到17600亿元,平均增长27%;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由1991年的9027 亿元增至1996年的68343亿元,平均增长34%;利税总额由1071 亿元增至6252亿元,平均增长26%。 90年代又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90年代以前困扰经济的日用品短缺现象被“市场疲软”、“库存增加”等有效需求不足所取代。市场形势的根本变化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果,但同时也改变了乡镇企业的生存环境。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受到削弱,过去那种拾遗补阙、以多取胜的路子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开放的市场。首先,乡镇企业填补“缺口”的机会已经不多,从日用品到生产资料,其供给已基本饱和。其次,乡镇企业原有相对于国有企业的优势也基本消失,这是因为国有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日渐适应了市场机制运作的要求,开始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并凭借技术、人才和设备等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再次,私营企业的崛起和外资企业的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强化,乡镇企业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迫使乡镇企业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调整。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方针和理论的新突破,为乡镇企业二次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和思想动力。乡镇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积极贯彻“两个转变”的指导方针,调整发展战略,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张,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并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尽快转到全方位、多层次、大开放的轨道上来。 第一,深化以产权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建立企业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目前需要从根本上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并解决好管理粗放、人浮于事、盲目决策、“大锅饭”等问题。从总体上说,乡镇企业应按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宜股则股,宜租则租,宜合(资)则合,宜卖则卖。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要求,分别以不同形式对乡镇企业进行改革,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独立的市场主体、经济利益主体和投资主体,推动乡镇企业逐步走上现代企业之路;同时要健全乡镇企业运营机制,规范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管理,在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企关系,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第二,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乡镇企业整体水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企业两个根本性转变,提高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乡镇企业实施“二次创业”的关键性环节。因此,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的经济效益成正比。谁拥有高科技,谁就拥有经济效益。用新技术加快传统产品及现有企业的改造,走内涵增收的路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增强规模优势,提高乡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有目标地完善和发展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大批中小企业向其“挂、靠、联”,形成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提高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促使产业演进升级。要改变目前企业资产分散、资金分流的现状,就必须通过改进软硬投资环境,集中资金投向那些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工业或先导型产业,形成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逐步由资源型向精加工和技术型发展。比较而言,中西部的经济比较优势在于尚待开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乡镇企业宜选择以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为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填补空白提供了机遇,这种产业结构的梯度转换,为乡镇企业发展带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如烟台市牟平区把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延长了传统经营项目的赢利期,又为新技术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积累了资金。几年来,牟平区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兴办异地企业70余家,投资近7亿元, 这些本地已无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型项目借助内地丰富、廉价的资源和优惠的政策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带动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