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般认为,“低工资、高积累”这样的积累机制是促成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乡镇企业“低工资”形成的根本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因存在边际生产率很低甚至为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所以抑制了乡镇企业的工资上升;二是绝大部分乡镇企业职工来自本地,因而一般迁移城市所必需的劳动力转移费在乡镇企业的工资中被大大节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促成乡镇企业低工资形成的因素本身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产业间、地区间劳动力流动所形成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必然会对乡镇企业的工资决定产生新的影响。 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来论述乡镇企业的工资决定,已经有了若干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乡镇企业的工资制度与工资决定机制,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但在另一方面, 这些研究中还有一些尚未充分阐明的问题。 比如孟昕(1988)、邱继成(1990)、严善平(1992a )利用企业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后认为,在整个80年代,决定乡镇企业工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关系,而是乡村政府的有关规定。换句话说,为了推进农村工业化,乡村政府把乡镇企业的工资限定在比较低的水准,进而强制性地压制其工资的上升。对乡镇企业来说,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下,乡村政府直接参与非农业的投资与经营,并对其下属企业的工资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这是事实。但是,在乡村政府决定下属企业的工资时,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否也起作用,在上述研究中并没有予以阐明。又如大塚启二郎、刘德强、村上直树(1995)以大城市近郊为对象,通过工资决定函数的测算,发现乡外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所产生的劳动力市场调整,具有消除大城市近郊乡与乡之间工资差距的效果。但在他们的研究中,对于“外地人”的流入是否会对沿海乡镇企业的工资上升产生抑制作用,没有予以明确。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设计工资决定函数并进行测算,探讨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及其各个影响因素所起的作用,尤其将分析在乡镇企业的工资变动中,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否具有调节的功能。由于把握发达地区整体的实际情况比较困难,我们以上海郊区的南汇县作为研究实例进行分析。以下,第二部分将简单说明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供求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将推导出用于测算的乡镇企业工资决定计量模型;第四部分是工资决定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第五部分将分析工资决定的影响因素;最后则对全文的分析结果进行归纳。 二、调查地区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变化 在上海市的南汇县,人口密度1032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124人/平方公里);农村人口、 农村劳动力平均每人的耕地面积分别是0.7亩与1.3亩,显著低于全国的平均值(1.6亩和3.2亩)。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846元,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5倍。 根据县统计局的资料,农业部门在经历了1978年到1986年间的不稳定增长后,其后几乎一直保持着5%以上的增长率;工业部门在70 年代末以来的大多数年份中都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率(注:本文所用统计数据均来自南汇县统计局《南汇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下未加注的数据为相同来源。),如果是单纯的农村地区,工业部门的重要性在1980年时就已经超过了农业部门。 伴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表1显示了南汇县农家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应该注意的有下面4点:(1)60年代后期以后,即使在上海近郊农村,也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因而从1987年开始农村的就业人口数出现减少趋势;(2)农业就业人口的比率,在1984年落到了50%以下, 其后大体上呈下降趋势;(3 )当地农业就业人数的大部分由乡村集体工业企业雇用,而乡村集体经营的服务业,以及私营企业对雇用的贡献,在1994年后才有所体现;(4)由于上海市有较好的就业机会, 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外出打工。 表1 上海市南汇县农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变化 单位:人、% 当地其中 年度 总就业 农业 当地非农业其中:乡村工业 人口就业人口 比率 就业人口 比率 就业人口 比率 1978 329876 253814 76.94 76062 23.06 40273 52.95 1982 360016 235329 65.37 124687 34.63 102503 82.21 1984 360017 159502 44.30 181284 50.35 141910 78.28 1986 363142 124168 34.19 208270 57.35 160596 77.11 1990 357341 108840 30.46 209427 58.61 196241 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