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乡镇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了国民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丰裕了地方财力,同时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产品产出,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从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发展建设快、企业规模扩大、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企业素质在逐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城乡关系逐步协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全国乡镇企业发展趋势来看:乡镇企业将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市场竞争,其规模也必将会通过企业兼并、合并资产重组逐步扩大。从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前景来看:据预测,未来10年,乡镇企业将保持高速度发展,到2010年,乡镇工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由90年代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朝“半壁江山”转变,并成为我国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决定力量。 河南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有着交通发达、气候适中、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的有利条件。但是河南乡镇企业却没有取得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斐然成绩。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引导不力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县域乡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河南全省经济增长的快慢。根据统计资料,1997年我省114个县(市)总人口占全省的88%,土地面积占95%,GDP占全省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64%,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1%。这表明县域乡村经济是构成我省经济的基石,而乡镇企业又是构成县域乡村经济的基石。本文目的是研究和针对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各主要问题和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解决问题改变其落的现状,促进我省乡镇企业在经济规模上,产品结构上以及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性的改变和提高,从而推动河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改变河南省在全国的经济位次。目前河南乡镇企业就其所有制形式划分,主要分三大类:一是以行政村建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或企业集团;二是个体私营企业;三是合资企业。其中前两类占较大比重,是我省乡镇企业主体。 一、我省乡镇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行业布局和企业规模上看,我省乡镇企业分布较散、企业规模过小。大部分是从事食品加工业、饮品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造纸业等资源开发与初级加工等行业,产品盈利能力小,竞争能力差。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水平,这是导致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低、速度慢、抗风险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2.从生产的产品结构上看,适应市场需求的适销产品以及新、高、精、尖产品比较少,多是一些中、低档的长线产品,产品附加值小。 3.从企业技术装备上看,先进的技术及生产设备所占比重不大,相对落后的设备占较大比重。 4.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差,主要表现:(1 )会计换算体系不健全或不科学,财务制度不健全,基本没有财务管理职能运行;(2 )大部分企业各项消耗没定额、费用开支无标准,企业消耗和浪费极大。 5.职工劳动时间过长,大部分企业实行每周7个工作日,每日8 —9小时,实际上是盘剥劳动力价值,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技术工人流失,生产工人队伍不稳定,给企业带来损失。 6.企业产权不明晰、实行股份制的企业很少,企业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存在着严重的雇佣思想,企业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1.从我省乡镇企业地域分布上选择具体发展模式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前者是从家庭私营经济起步,逐步发展演变,开始是以一家一产为单位,投资少,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风险较小的项目起步。近几年“温州模式”已发展到同类行业开始横向联合起来搞股份制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明晰产权关系,克服了企业短期行为,企业发展后劲十足;后者是依靠个别“能人”,发展一个村的集体经济,投资侧重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收益高的项目。目标选得准,地方经济发展很快。分析上述两个模式的特点,有值得我省借鉴之处。不妨把我省各县区按地域分布划分为三类;近郊县区、中距县区、边远县区,针对不同类型选择具体发展模式,但不能是“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简单翻板。 (1)近郊县区:可以利用城乡结合部的过渡位置, 发挥“地利”优势。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借助于便利的交通,接受城市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迁移和产生要素的幅射。与城市大中型企业联合协作,使生产类型逐渐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工业城市的“卫星城”。但在发展进程中应注意避免与城市工业的生产领域在同一层面上扩张,而应优势互补。政府部门在宏观管理上应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工业的升级,加快传统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2)中距县区:首先应努力改善与中心城市的交通、通讯条件, 地方政府可考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工业项目来此安家。生产类型和主导产业可选择初始加工型、原料加工型,并逐步提高加工深度,经过原始资本积累和技术成熟后进一步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