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和基础。小城镇地处大中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既是沟通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枢纽,又是乡村市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和社会发展文明的标志。因此,小城镇建设必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步伐,而小城镇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农产品生产全面走向市场,乡镇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我国农业,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已进入了需求制约为主的发展阶段,而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自身吸收就业的相对能力衰减的阶段。这具体地表现为,自1984年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明显出现实现难的问题,各地农产品“卖难”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其自身矛盾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增长速度明显回落,效益持续下降,吸纳农业劳动力能力减弱,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乡镇企业劳动力向农业倒流,从而使农民人均第一产业及农业收入增长缓慢或停滞。 这表明,在未来的10年来里,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需求制约和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衰减情况下,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的困扰,不是暂时性的,仅靠放开市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它只能使需求制约更加现实和严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指出了方向:必须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提出的要求,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解决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滞后的问题。我国12亿人口有9亿农民, 不可能迅速全面实现农村城市化,只能把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点放在大中城市与乡村结合部,积极发展小城镇。改革2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一部分富裕起来、并有一定资金积蓄的农民迫切要求进城经商、定居过城市化生活,与此同时,我国的物质产品、科技、金融、通讯、交通等的发展也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城市化,尤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不失时机地推进这一过程,实为今后发展之要务。 发展小城镇,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城乡需求结构来提高我国的需求层次和需求总水平,从而直接改变需求制约对农业发展的不利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乡镇企业重组、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就业机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小城镇还能打破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扩大社会联系的范围,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总之,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国民经济更快增长。” 二、发展小城镇是振兴乡镇企业的突破口 目前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增长速度明显回落,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创汇增长减缓,吸纳农业劳动力能力减弱,乡镇企业正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二次创业”新阶段。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最直接的和主要的原因是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国城市化过程滞后。因此,要振兴乡镇企业,实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现实的突破口。 首先,加快小城镇建设,能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乡镇企业同城市大工业产业、产品同构,与农业生产脱节,是造成目前乡镇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与一定农村经济区域内的大宗农产品相关联的一、二、三次产业一体化的生产与经营的经济结构,”其实质是多元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具体表现为农工贸一体化或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乡镇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小城镇为依托,面对市场,把分散的农民和广阔的大市场紧紧连接在一起。因此,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搞好小城镇建设,一方面,能促进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克服乡镇企业同城市大工业产业、产品同构,逐步实现产业、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化链条,使农业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为市场农业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从而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坚实的资源优势,并通过小城镇提供的多功能服务,使企业了解市场,立足小城镇,不断向大中城市渗透扩张,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不断发展。 其次,发展小城镇能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直接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投资需求,能够有效地带动乡镇建筑业、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小城镇消费条件的完善,能刺激农民生产生活消费,扩大内需,从而直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开拓市场前景。 再次,抓好小城镇建设,吸引乡镇企业向城镇转移和集中,能够有效地克服乡镇企业由于布局分散而带来的信息不灵、交通不便以及生产成本高、资金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比如,乡镇企业连片集中,能节约资源和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规模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便于管理和教育,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较快,出现了多种发展模式,如以工兴镇、以商兴镇、以名优产品兴镇、以主导产业兴镇、以科技兴镇等,实践表明,不论选择哪种发展模式,都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活跃了地区经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