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我国特殊的国情注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和曲折,然而探索其最佳途径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神圣职责。查哈阳农场虽然是“北大荒”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它与我国大多数农业地区尽管有诸多不同,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农业现代化建设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其很多有益经验对推进我国整个农业现代化都具有可资借鉴之处。本文是作家1998年6月份通过对该地区的学习和考察后,对近年来他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的一些好的做法及启示进行的初步探讨。 一、查哈阳农场近年来的主要成就与实践经验 查哈阳农场位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境内,土地面积132万亩,其中可耕地80万亩,全场总人口6万多人,职工3万人,其社会总产值近6亿元,它是一个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以农业生产为主,水旱兼作的大型机械化农场。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查哈阳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体制和管理上以及自然灾害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农场经济一度跌入低谷。自1985年到1993年底新的领导班子上任时,累计净亏损达2324万元,外债达4.38亿元,剩余口粮还吃不到来年的7月底。由于新的领导班子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上下努力,在农场进退维谷之际,仅三、五年时间,就不仅摘掉了亏损大户的帽子,还实现了场兴民富的目标。至1996年底,实现利润1788万元,人均收入达3200元。目前拥有1000多台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1996年,查哈阳农场在黑龙江垦区104个农场当中,利润指标由1993年倒数第一而一跃排在了正数第二,农业部张榜的全国农业国民生产总值5000万元以上的376个农场当中,查哈阳农场位居第20位,利润指标排在第26位。不仅如此,农场还创下了30多万亩水稻全部旱育稀植,亩产超千斤的国际奇迹,被国外专家誉为“高寒地带水稻种植的成功典范”,而且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确定为首家“中国绿色食品水稻基地”。 是什么因素促使查哈阳农场在这些年内面貌焕然一新,取得如此成就,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黑龙江垦区和全国的前列呢?分析近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 (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早在1989年,农场领导在总局“科技兴农”会议上就受到启发,从中找到了振兴农场经济的突破口——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并于1990年成立了水稻办公室,专门负责水稻种植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利用集资等办法投资482.6万元,使当年3万多亩旱育稀植技术落实到位,水稻面积增加到7万多亩,平均亩产由1948年建场时的146公斤提高到1991年的416公斤。1994年,上级重新调整的农场领导班子又认真总结了农场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经过认真调整,充分认识到本身拥有的资源优势,那就是土质肥沃的黑钙土覆盖着77.7万亩的耕地和号称东北四大自流灌区之一的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于是果敢地提出了改造中低产田,扩大旱育稀植,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使农场水稻面积在4年内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粮食产量4年内翻一番的发展思路。这一决定在4年后变成了沉甸甸的现实,1997年9月6日,通过黑龙江省农科院组成的专家组测定,全场33.68万亩水稻亩产达550公斤,其中4.5万亩钵育苗人工摆栽水稻亩产809公斤,全场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6.6%,仅此一项,自1990年起8年中所获纯效益可达7.5亿元。另外,在分析和解剖农场亏损原因中,新的班子也认识到农场单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单一原字号产品不单是效益低下,且原字号产品在市场上、品牌上都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农场又确立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找出必须向产品深加工要效益,必须走出老农场只管种地、不管市场的老框框。而且还针对当时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壮大鸟身抬鸟头,压麦增豆保(甜)菜牛,摆动鸟尾三产业,增收节支缓建楼”的经济指导思想,努力把种植业作为鸟身,水稻旱育稀植为鸟头,第三产业和流通领域为鸟尾的“鸟型经济战略”实施到位。比如,他们在调整工业结构方面,构建了制糖、水稻深加工、乳品、造纸、饲料五条产业链为主的“两翼”。经过投入资金和加强技术改造,农场制糖由单一绵糖生产达到能生产砂糖、酒精、颗粒粕等多种产品,乳品厂开发出了学生乳粉、婴儿配方奶粉、中老年奶粉、高钙低糖奶粉等十多个系列奶粉,大米加工能力由原来的日加工30吨增加到1996年的300吨。全场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率由1993年的42%提高到1996年的88.5%,消灭了亏损局面,利税达1640万元。 (二)走统一设计,分步实施农业产业化之路 在查哈阳农场,领导班子都很明确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而且农业产业化追求的不是结构的最大化而是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盘”,产业化是引导千家万户的家庭细胞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查哈阳农场根据本地离大城市远,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依托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如旱育稀植水稻等),近年来不断构建了查哈阳区域经济区并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在这里,农副产品由家庭农场种养,但基本要统一交给农场,由农场集中成批进行深加工和外销,这样既可在深加工中增值,又可成批量地卖出个好价。当然,农场以提供服务为主,不从中独享利润,而家庭农场按利润返还、产品入股等方式同总场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再如,市场功能最终决定产业化进程和产业化利益。查哈阳近年来涌现出的多功能市场,如初见规模的粮食市场,农机市场和商品市场,交通运输市场,建筑、劳动力、科技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都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功能。另外,1995年农场还确立了每年9月6日为“中国查哈阳水稻节”,形成了水稻搭台,经贸唱戏,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经济特色的节日,每年来参加水稻节的有全国各地的客商、科技专家和周边县、乡、兄弟农场的人员。他们办“水稻节”的目的非常明确,既让外界了解农场,又把农场自身连同产品全方位推向市场。 (三)不以包代管,而是统分适度,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 计划经济的实践告诉我们,统得过死就会压抑从业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现实的实践也提醒我们,分得过散,也同样会产生散、乱、杂和效益低下等问题,阻碍生产力迅速而又高质量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改革中产生的以包代管的散乱现象就造成了严重的宏观调控乏力,新技术推广阻力大等问题。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要求,在统与分上要适度,使之达到和谐有序。在统与管的问题上,查哈阳农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首先,农场虽然从1985年开始就兴办了家庭农场,把土地等生产资料承包给了各家各户,但农场对整个查哈阳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始终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农户主要种什么,养什么,种养多少都在农场的调控之列(当然,有时农场也为家庭农场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如规定甜菜的种植计划的同时也规定一定的保护价统一收购)。这样不断经过有关专家和领导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单独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可随着市场变化对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