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发展乡镇企业有力吸纳农村劳动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科学时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问题,也有人讲是市场问题,这三大问题都与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高度相关,可以说三大问题本身产生于国民经济外部环境的制约。但是,乡镇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切不可忽视的另一重大问题是,要正视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正在不断减弱的现实,乡镇企业应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应该说,从乡镇企业诞生的那天起,它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农村经济最大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转移和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1998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3亿;其次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农民收入中1/3来自乡镇企业。特别是1992年以来,乡镇企业在吸纳和安排农村劳动力方面贡献突出,有人将从这一年开始的乡镇企业大发展称之为第二次飞跃。分年度观察,1992年和1993年两年吸纳农村劳动力分别达1012万人和1270万人。然而,这种吸纳就业能力的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未持续下去,在经历了随后两年的平缓增长后,乡镇企业新安排就业人数的能力大大下降,1997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458万,1998年再减少522万,形势十分严峻。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和速度下降,最大的和最直接的原因,首先来自于国民经济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外部环境对于乡镇企业发展不宽松。另外从内部来看,一是近年来,随着整个国民经济供求格局大的变化,乡镇企业顺应潮流,结构调整带来的资本替代、技术创新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还挤出了不少已就业的劳动力;二是不同区域的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全面下降,东部地区由于普遍的产业结构换代、资本密集程度提高,1995年后,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增长几乎接近零,而同时处于相对较低发展层次的中西部乡镇企业在更可能地吸纳和安排农村劳动力方面也不尽人意。

      针对国民经济外部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加大体制创新和结构转换的力度,其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数量扩张的外延发展转变为强调质量、效益和内在素质提高的要求,这些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前途看是必由之路。但更现实地讲,乡镇企业倘若不能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做出应有贡献,近说增加农民收入,远看农村城镇化目标的实现都将受到很大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乡镇企业更正视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减弱的情况。除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外,相对于比较成熟的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要强调进一步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以中西部乡镇企业更大规模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有鉴由此,建议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在新形势下,绝不可能再次出现对乡镇企业轻视的态度,要继续提高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2.东部地区要继续把乡镇企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牢牢抓住不放。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和那些农业大县、工业小县和财政穷县,要转变观念,真正把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起飞的突破口。

      3.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要特别注意发展适宜本地社会、经济、资源、市场条件的,且资本投入不大、技术含量要求不高、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加工型产业。

      4.中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的乡镇企业。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农产品加工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方面都有显著绩效。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中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有35万个;每年的产值只占乡村集体工业产值的1/4,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比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当然,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市场容量必须有所考虑。

      5.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和多种所有制结构发展乡镇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个体、私营经济在中西部地区有着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6.加快小城镇发展。从全国来讲,1978-1997年,乡镇企业人数虽然增加了9800万人,但同期转移到小城镇的只有2600万人。城镇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小城镇发展上,中西部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中西部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既可以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又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同时,还可以大大推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农业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此外,小城镇发展对促进城乡一体化,观念、体制创新都有明显的作用。当然,中西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但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主导产业,并考虑到各产业间的关联度及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