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一些同志认为乡镇企业过时了,乡镇企业历史使命完成了,发展乡镇企业是暂时的、过渡的,甚至主张改变“乡镇企业”这个名称,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替代;主张乡镇企业“脱农”,与农业、农村、农民各奔前程。因此,有必要对发展乡镇企业的必然性、重要性和正确性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澄清。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说发展乡镇企业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 发展乡镇企业客观的必然性体现在“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我国乡镇企业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经久不衰,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最主要的就是“三个符合”。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而不发达主要是农村不发达。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因此只有发展乡镇企业,才能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乡镇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实行市场经济,生产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到市场中去。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乡镇企业改革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成功的实践,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乡镇企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灵活机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见,乡镇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队伍,它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走了一条“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邓小平同志高度赞扬,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农村改革预想不到的最大收获。乡镇企业的发展顺应了亿万农民群众的意愿,成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乡镇企业之所以重要,就是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它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农村的各种潜在生产要素进行调动、挖掘、组织进而形成更大优势的过程。乡镇企业在具体发展中,怎么样从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呢,那就是实行“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发挥优势,瞄准市场,繁荣市场,从拾遗补缺开始,迅速拓宽产业领域。这样,在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两翼”的格局。邓小平同志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过程。1998年,乡镇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53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出口交货值6854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近40%;上缴国家税金达1583亿元,占全国税收的近27%。去年国民经济增长7.8%,近一半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贡献。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经济综合实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乡镇企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小康提供了有力保证,1998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6252亿元,加上其他方面的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来自乡镇企业部分占1/3以上,近些年净增部分主要来自乡镇企业。在基层,凡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民收入就高,农民负担就轻。发展乡镇企业,支援了农业的投入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20年来乡镇企业直接在社区内部支付这方面的投入就达2000多亿元,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现在很多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正在向城镇转化,有的比城市还漂亮。 发展乡镇企业政策的正确性体现在“三个尊重”:即尊重农民群众的实践,尊重农民群众的创造,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 发展乡镇企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战略决策。之所以正确,主要就在于符合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主要体现了“三个尊重”。 ——尊重农民群众的实践。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亿万农民在探索社会主义中的一个伟大发展,是亿万农民在探索社会主义中的一个伟大实践。小平同志指出,乡镇企业发展的功劳是农民的,如果说中央有功绩的话,就是制定了一个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