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桂华 复旦大学经济学系 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经济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业劳动人口,也就是超出种植一定数量的耕地所必需的劳动力数量的劳动人口供给量。这是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称农业剩余劳动力。狭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扣除被农村其它产业吸收的劳动力而剩下的那部分劳动人口供给量。本文所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广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既有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概括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业劳动力自然增长量大于转移量,沉淀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渐趋增多,而农业资源却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被农业资源排挤出来,累积在农村而形成剩余劳动力。

      (2)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滞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首先表现在,在农村内部只重视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在种植业内部又只重视发展粮食,人为地缩小了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就业领域;其次,就城乡结构而言,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再次,原有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形成了明显的所有制结构刚性,封闭了可以大量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个体私营经济领域;最后,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也使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向非农产业转移。

      (3)技术进步的转换作用。由于农业机械、技术和能源的大量采用,置换出了农业劳动力;而工业部门用工业合成方法生产出农产品代用品,替代了用土地栽培方法生产的农产品,又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游离了出来。这些劳动力很难得到及时的转移,形成了积存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4)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劳动的周期性,出现分明的农忙和农闲季节,一到农闲季节,常有大量劳动力闲置形成剩余。在中国农村,每年农闲时间一般为3至4个月。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从劳动力的属性、劳动力的资源特点,以及劳动力转移对农产品成本、农村产业结构和对农村人口素质的影响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源于多方面内在的需要和外在的现实压力。

      (1)劳动力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属性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从生产者的属性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使其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边际生产率几乎为零,发挥不了生产者的职能。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剩余劳动者不能不消费,就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看,其消费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剩余劳动人口消费的压力会成为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

      (2)从劳动力资源的特点看,剩余劳动力也应该转移。劳动力资源具有流失性特征,也就是劳动者在进入适龄期后,如果没有适当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与之相结合,则该时期可供利用的劳动能力随时间的推移会自行消失,不再复存,这种不可逆的性质和不能恢复的后果要求人们必须珍惜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及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劳动力资源的延续性特征决定了新增长的劳动力将源源不断地加入剩余劳动力的大军中,更增加了转移剩余劳动力的紧迫性。

      (3)农村劳动力剩余使农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引起对农业技术投入的排斥,而农业技术落后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每单位农产品的边际投入递增,如果劳动成本不降低,则只能由价格上升来抵消报酬递减。而且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剩余人口也促使农业成本提高,在农业劳动力日趋增加而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单位土地生产要容纳的农业劳动力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的活劳动成本从单位土地投入劳动的数量上讲是上升的,同时,农业人口增加,家庭生活费用也增加,传导给农业劳动力成本,同样促使农业活劳动成本上升。这些原因都促使农产品成本的提高。

      (4)没有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无法实现。首先,中国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小,分散的土地上滞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土地的分散经营,又制约着土地的集中使用,只有将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才能让出一部分农业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其次,在农业劳动力剩余的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前提的。再次,没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形成新的农村产业,农村就无法摆脱产业单一化的局面,向多种产业发展。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如果剩余劳动力不转移,长期禁锢在狭窄的地域范围里,对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接受会比较缓慢,甚至加以抵制;由于没有择业竞争,又会抑制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和积极性。因此,剩余劳动力的滞存会使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城镇或乡镇企业转移,可以使他们接受工业文明和城镇社会的熏陶,择业的竞争会使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实际上便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口素质。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历史进程。在发达国家,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进程后,目前大都完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却呈现出较大的非均衡特征,其中韩国、中国台湾省都是成功的范例,而印度和中国大陆则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中国大陆,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直比较大,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滞后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