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界人士恐怕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实际工作者多年以来对此却津津乐道。乡镇企业究竟是什么经济,没有严格的范畴和标准,一般是从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性力量或关键环节来立论的。“乡镇企业是领导经济”,意思是说发展乡镇企业关键在于领导者,甚至动力也来自领导者。这一认识,实质上构成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理行为及其理论的主要基石。 乡镇企业曾经是领导经济。在1980~1996的17年间,乡镇企业崛起与腾飞的主要秘诀是三条:政策、贷款和能人。这三条无不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者紧密相关。多种多样的优惠政策不就是出自各级领导之手吗?在银行商业化以前,许多给乡镇企业的大小贷款不就是各级领导帮助的结果吗?民间能人的挖掘、引进和培养,能离得开各级领导的努力吗?领导者的雄心与激情,为乡镇企业在市场夹缝中异军突起扫平了无数障碍。离开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十有六七的乡镇企业单是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关卡,也会元气大伤、难以生存。哪个地方的党委、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乡镇企业,哪里的乡镇企业就能更快地发展,这一度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因此,人们认识到,领导者,特别是乡镇一级的领导者的努力,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关键。这就必然产生出“乡镇企业是领导经济”的认识和经验。对此,任何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种认识产生的必然性,不能客观地注意这种认识的事实基础的评论,都不是唯物主义。 然而,今天的乡镇企业还是“领导经济”吗?领导者对于政策、贷款和能人的决定能力大大下降了,乡镇企业的头衰存亡,更多地由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来控制。可以肯定,虽然乡镇企业同其它性质的企业一样仍然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地方各级领导对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已经明显地退居次要位置。在围绕价格、质量、品牌展开激烈较量的市场上,在旷日持久的东南亚危机的冲击中,在银行商业化之后的谨慎贷款行为面前,在大中国有企业必将冲破艰难,终将如睡狮猛醒的态势下,哪一位明智的领导者还能说有率领乡镇企业“超常规发展”的自信?是的,乡镇企业的“领导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经济”的时代。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思维的惯性是如此巨大。有些同志还在迷恋以前彩旗飘飘、口号如潮、大干快上的那种热闹景象,还在琢磨以搞运动一样的方式、发高烧的方式从事乡镇企业领域的各项工作。“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的与会者仍然尽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会议文件多半还是领导者讲给领导者听的,工作措施的第一条还是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甚至还会提出“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调度”之类的措施。试问,一个没有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的会议是否还适宜称作“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今天的各级领导者是否真的有能力、有必要去“调度”乡镇企业的生产?这样去管理和领导乡镇企业是否真的就能使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死抱“乡镇企业是领导经济”的观念,就认识上来说,是陷入了唯心主义,不客气地说,这几乎是痴人说梦;就态度上来说,则是官僚主义的顽固与傲慢。 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政府自身要进行由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由控制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自觉改革。首先是,各级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模式应当也必须进行改革。 怎样正确地改革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模式?怎样以改革促进乡镇企业真正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的确要依赖很多人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大胆探索。我认为,这种改革不应当相当于放弃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管理责任,也不应当是“换汤不换药”式的表面改改。我想,这种改革应当涉及到两方面,即:寻找地方政府管理乡镇企业的杠杆和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责权如何正确定位。因为在管理手段上,中央政府有宏观经济杠杆,企业有微观经济杠杆,地方政府对于乡镇企业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经济杠杆的手段;在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责权定位上,无论说得多么巧妙,都掩饰不了各级乡镇企业局“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的窘境,乡镇企业局需要由虚变实。这场改革将是艰苦的,现在正如决战前夜,战斗即将在黎明打响,战场上的每个指挥官和士兵,能不作好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