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静波 安徽省委政研室 鲁振宇 安徽省农业银行

原文出处:
沿海新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与有效需求矛盾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一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也是启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乡镇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其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有企业的挑战,乡镇企业产值中的劳动贡献率越来越小,资本和技术贡献率日益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速度明显减缓,就业空间逐步缩小。因此,以乡镇企业为主渠道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乡镇企业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特定阶段,如何在短期内取得较快发展,并承担起高效吸纳、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是目前需要探讨的迫切问题。

      一、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分析

      乡镇企业是脱胎于农村,并代表了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乡镇企业资本密集程度低,相同投资带动就业的能力。因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偏在优势。1978—1996年,安徽省乡镇企业职工从79万人增加到786万人,共增加了707万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阻碍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因素也愈来愈显化,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显著下降。从安徽省乡镇企业职工人数的增长速度与固定资产原值增长速度相比测定的乡镇企业就业弹性系数来看,1992年为0.32,1994年为0.21,到1995年降至0.07。由此可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

      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

      其一,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偏斜。安徽省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就存在行业分布与城市具有“同构性”,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过早地出现了资本增密现象。在安徽省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1994年,乡镇工业产值占69.33 %,第三产业仅占13.25%,就业人数分别占55.7%和25.42%,全省外出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工业、建筑业(见表一)。

      表一 安徽省外出劳动力从业类别 单位:万个,%

      行业类别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批零贸易饮业 社会服务业

      个数 6.56

      0.830.31 0.69 0.11

      比重 77.22 9.733.62 8.13 1.30

      由于农村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资本增密程度低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小,愈来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阻碍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不协调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障碍。

      其二,乡镇企业空间分离度高,加大了吸纳成本。安徽省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据调查,全省有77%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自然村,18%分布在乡镇,4.6%分布在县城或县城以上城市。 这种分散式布局客观上阻碍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无法形成大规模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差,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由于收入低,在利益机制驱动下,纷纷转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种分散发展方式难以产生相应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力。

      其三,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可供选择的就业领域狭窄。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具有素质方面的稀缺特性,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7%,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仅占17.2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严重过剩这一难以克服的障碍下,作为一个自发的群体,寻找生存、劳作的机会和新的社会位置愈加困难,低素质的劳动者在市场信息和生产技能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就业空间小,农村劳动力供求均衡难以实现。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非农择业进入迟缓状态。

      二、乡镇企业资本积累方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乡镇企业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资源配置状况,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774万人, 是1978年的9.8倍(见表二)。

      表二 安徽省企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表 单位:万人,倍

       年份1991 1992199319941995

       人数477

      535 637 716 774

      78年的倍数6.0

      6.8 8.1 9.1 9.8

      我国的现实国情是资金缺乏,而劳动力丰富,利用劳动无限供给及低廉劳动成本的优势来促进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是必然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起飞的必经途径。安徽省的乡镇企业正是大规模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剩余,使资本得到较强的伸展力,并表现为资本总量的扩张。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乡镇企业资本积累,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乡镇企业的资本积累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补给。

      乡镇企业在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充分发挥了优势,因此其发展之初就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我国资源禀赋特征的,通过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弥补了其资金相对不足的缺陷。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各类企业都平等地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随之变迁,这是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下产生的结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