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怎么了?

——民和乡镇企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许存师,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青海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我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

      汹汹炉火、滚滚浓烟,铸就几多豪情。滔滔湟水、巍巍群山,见证多少风流。

      这里诞生了我省乡镇企业的诸多第一:第一个农民企业家,第一个乡企产值逾亿元的县,第一个乡企收入超过地方财政收入一半的县……

      这里创造了我省乡镇企业的诸多经验:跳出山门办企业,创规模效益,突出工业比例……一时间,在青海提及乡企便必称民和。

      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自去年以来,这片热闹了多时的土地渐渐沉寂了下来。由于种种原因,民和许多乡镇工业企业纷纷落马,辉煌难续,前景堪忧。

      作为我省乡企的代表和缩影,民和到底怎么了

      一

      先让我们回顾历史。

      如果粗略划分,民和乡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2年。即便把手扶拖拉机也算为一个企业,全县乡企总数也不过280家。

      发展阶段。1983年至1989年。这一阶段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拥有了后来给民和带来欢笑也带来愁苦的“硅铁走廊”。硅铁市场如日中天,不算县办国营的,接连有7家乡镇硅铁厂落户民和, 全县乡企个数猛增至5000多家。一些人隐约感到是不是有点过热过火,但疑惑的阴云很快被大好形势一扫而光。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当属冶廷祥。这位农民企业家对民和、对青海的冲击和影响远远超越了他本人和他所在的川口铁合金厂。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开启青海农民封闭多年的心灵。当时《青海日报》曾专门就冶廷祥现象展开了广泛的讨论,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一百个冶廷祥也不多。”

      巩固阶段。1990年至1995年,仿佛高潮之后,总有一段平静期,这一阶段民和乡企失去了往昔那种力发千钧、势吞一切的恢宏场景,乡企个数趋于稳定,相反,打击却接踵而至。硅铁出口大幅下降,价格暴跌,电价上扬,产品积压如山……尽管1995年市场曾一度出现转机,但也是昙花一现。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这也是巩固、调整的大好时机,可以借此改造那些匆匆立项、土法上马的企业。期间民和乡镇工业企业完成了26项技改工程。

      1996年至今是深化改革阶段。这自然是个好听的说法,其实,如果单指工业,民和乡企正从浪尖缓缓跌入低谷。

      政策优势减弱,市场日趋饱和,从管理到制度到技术到素质,乡镇企业的痼疾开始集中浮现和暴露。

      众所周知,囿于高原种植业本身条件,要实现农村脱贫致富的目标,乡企责任重大。今天,除了坚定不移地深化乡企改革外,民和别无他经。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乡企在民和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大发展中居功至伟。对国家来说,累计上缴税金逾亿元,对百姓而言,累计发放工资3.6亿元。更重要的是, 民和乡企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能经得起市场风浪的队伍,创造和探索出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中的首要一条便是敢于抢抓机遇。80年代,当许多青海农民还在观望等待时,民和人的眼光早已超越了一亩三分田。他们抓住开放搞活的机遇,做买卖、办企业、大胆试、大胆闯,许多青海乡企的第一在他们脚下应运而生。

      其次是敢于跳出山门办企业。以北山铁合金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走出大山,来到地理、交通较为优越,信息灵通的川口镇立业创业。现在仅川口镇上,就有外乡镇人办起的16家乡镇工业企业。

      再次是敢于办大事创大业。当很多人理解乡企就是一个铺子一个作坊的时候,民和人却建起了一个接一个有着高炉烟囱的大工厂,而且还把产品卖到了日本、 美国。 现在全县年产值上百万元的乡镇企业共有51家,超千万元的也有15家。

      ……

      20年我们共同走过。

      20年我们共同拥有。

      民和乡企在其20年的风风雨雨中创造出的经验正在全省被广泛实践着。今天,在乡企处于“危难之间”时,相信它还会出几条路来的,就像它以前做过的那样。

      二

      民和乡企终究还是遇到了麻烦。

      其实,隐患的种子很早就已种下了。目前,全国95%以上产品相继出现供过于求和供求平衡,这对依靠短缺经济环境而发展的乡企来说,形势异常严峻。必须承认当时存在着一哄而上和头脑发热的现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这是民和乡企很难立刻适应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

      从企业内部讲,几乎一半多的企业家是小学毕业,有的还是文盲。他们普遍具有农民的韧性和苦干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和短缺经济背景,使得他们只要大胆干,便能日进斗金。时过境迁,眼下知识经济的浪潮已然拍打着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些刚放下锄头不久的厂长们便很难从容应对了。许多厂长只顾埋头生产,至于财务报表、市场波动等则是一本糊涂帐。这样的人或许是个很不错的生产者,但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者。

      从外部环境讲,首先是认识问题。上上下下仍有一批人认为乡企是“游击队”“土八路”,不屑一顾。我们拥有一大堆重视乡企的理由和口号,唯独缺乏实际行动。比如落实乡企各项优惠政策这类话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具体到个人和单位,便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撷取几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