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失业的加剧,如何推进中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并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增长势头已日趋减缓。“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32.8%,而1997年仅为18%。乡镇企业增长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分散性布局。据1992年调查,在全国2079万家乡镇企业有1900多万家分散在自然村里,占92%,7%的企业设在建制镇,只有1%的企业建在县城里,这种分散状况到目前也并无多大改观。过于分散的布局不仅造成了土地的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直接导致了乡镇企业自身效益的下降,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减弱。分散的布局也直接制约了城镇化的推进,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第三次产业的转移。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小城镇无法跨越基本的人口规模门槛,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难以配套,第三次产业难以兴旺。 如何认识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性问题?如何有效促进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目前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本文从分析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入手进行探讨。 1 社区背景和乡镇企业的空间行为 社区是一个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团体,其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之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典型的社区“是一个小镇,其居民相互认识,拥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并由一种休戚相关的‘我们感’所连接”(韩震,1998)。对乡镇企业而言,社区主要指其所在的县以下的乡(镇)、村两级行政组织所管辖的地域。在社区中,个体习得语言,形成个性,并常不知不觉地发展了理念与意识形态。当时空的轨迹相对稳定并连续,交往中形成的理解、意义和价值便植根于社区和个体中。个体开始意识到他们经验的共同性,开始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特定的社区联结和集体认同。这种联结和认同不仅世代相传,而且不断地通过日常社会活动的实践生成和再生着。对别人的认同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自利进行重新定义,从而把别人的利益包含在自己的主观利益当中,从而导致利他行为。因此,对于任何作为社区成员的个体以及企业的行为分析,都不能将其作为社会原子或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函数的“经济人”放在脱离时空的分析框架中,而必须与人们形成个性、习得价值、产生认同和阐释利益的社区文化背景相结合。 中国地理学者也已经认识到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地域文化传统在经济空间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地域共同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换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种族——区域认同意识所致。由集镇与核心地点构成的宏观区域不是“经济空间”一词可以概括的;中国的区域不只是经济空间,还是社会、行政、文化象征的空间场域,这几类空间实际上是一体化的。它们是中国社会构造与转型的共同动因。因此,分析作为乡镇企业的一种空间决策行为的空间集聚,必然无法脱离乡镇企业所处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社区背景。 2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也可以视为乡镇企业的社区化,即乡镇企业与其所在社区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鱼水情深的胶着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乡镇企业经营者的社区情结在乡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常常具有浓厚的社区情结。一项大型问卷调查显示,社区集体企业的厂长(经理)在思考当厂长(经理)的主要动机时,想干一番事业的动机被列在首位,为乡亲们办点好事被列在第二位,第三位是为使本厂职工有较多的收入。与集体企业相比,乡镇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更看中丰厚的个人收入与家庭利益,但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很多私营企业家也逐渐把创立名牌、提高企业的声誉以及促进本社区经济繁荣从而提高自身在乡村社区中的地位等目标放在重要地位。 第二,社区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全面介入在作为乡镇企业主体的集体企业,以及由其改制而来或新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当中,社区成员是理论上的所有者,但由于作为初始委托人的社区成员事实上缺乏行为能力,作为所有者实际代表的社区政府往往是企业事实上的所有者,企业的厂长(经理)一般都由其任命,对职工的聘用和辞退等也有相当大的决定权。因此社区政府的介入对企业的决策往往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市场制度至今仍很不完善,政府干预经济的空间很大,而且干预常常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才能克服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即使是私营企业也大都主动寻求社区政府的保护及同其负责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些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区政府及其负责人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决策空间的分割,使企业的目标函数中包含了社区收入、社区福利、就业最大化等社区目标,以及社区政府收入最大化甚至社区政府官员个人的政绩、声誉、经济收入最大化等个人目标,使乡镇企业的目标函数大大偏离了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古典目标。 第三,乡镇企业与社区的相互依赖由于夹缝中求生存的乡镇企业长期被排斥在计划体制下国有经济的“正轨”之外,乡镇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不能通过统购统销与国家划拨的“主渠道”获得,因而分散于社区中的乡镇企业只能依靠特殊的乡土环境与社区政府的保护,获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参与不完善市场的各种交易成本的节约,同时获得了许多非货币化资本与制度性货币市场上的低价成本。(1 )在企业的开办上,许多乡镇企业就可以依靠社区政府的庇护,或无照经营,或先开业后办证,或本不具备开业条件而是由于工商银行管理部门迫于当地党政机构的压力而被迫批准开业,这就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2)在资金的获取上, 乡镇企业的原始资本很多都来自于社区的积累,而且往往可以依靠“领导号召扶持”、“政府有关机构出面担保”、或者以带有很大地缘特性的、以“熟人关系”为纽带的“乡土信用”方式筹集资金。而且,社区政府的担保尤其是政府信誉这种无形的担保常常对乡镇企业获得信用机构的贷款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