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化难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阶段,农村工业利用自身资源特点,填补了原有工业化战略留下的产品市场空白,从而迅速成长起来,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城市产业部门”的三元结构逐步形成,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变道路。较之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形成无疑是向现代经济更加接近了一步,但同时也应当承认,这种结构状况是一种以现存各种体制障碍为约束条件的现实选择,而非一种理想的结构模式。因而,推进三元结构的转化,是现代经济结构形成的必然要求。 在三元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着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进程。首先,由于城市化步伐滞后,产业结构与空间经济结构呈现较大偏差,农村工业难以同城市工业纳入同一体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由此产生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同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转变。其次,由于农村工业的特殊属性,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不仅缺乏聚集规模经济,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外部不经济。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农村工业的原有优势已开始弱化,进一步发展遇到很大困难。第三,生产要素未能根据结构转变的需要,按照市场原则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一方面,城市外延型扩展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耕地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城市的聚集规模不足,难以通过极化作用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二、产业—空间结构的不完全对应与城乡要素的非市场化配置 从理论上讲,“农业—农村工业—城市产业”三元经济结构的生成和进一步演化,需要有相应结构的空间载体为依托。从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现实看,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小城镇的数量大幅度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经济强镇,“农村—小城镇—城市”三元社区形态并存的格局也基本显露出来。然而,如果作深入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农村社区形态的分化呈现出较大程度的非对应性;另一方面,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存在很大局限性,制约着经济结构全面转变的进程。 (一)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跨社区流动,造成农村工业布局分散的局面,小城镇作为农村工业空间载体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乡镇企业并非以小城镇为其发展的空间载体,而是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布局特征。据有关调查估算,80年代末的乡镇企业中,只有约1%的企业分布在县城周围或县以上的城镇中, 有12%的企业分布在乡(镇)政府的所在地,有7 %的企业分布在行政村的所在地,而80%的企业是分布在自然村中的(注: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这种局面至今没有明显改变。 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与在农村占主导地位的集体产权制度密切相关。由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不可避免地采取了集体经营的形式,乡镇集体对乡镇企业财产享有所有权。无论是乡镇还是行政村,都不愿放任自身的经济资源流到本社区以外。于是,一方面,乡村社区有着兴办企业的强烈冲动;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容忍农村工业要素跨社区的流动,由此形成了分散型农村工业化的局面。 乡镇企业的社区属性也有企业对社区依赖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在乡镇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所在社区的支持和保护。在农村工业化起步和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在信贷、税收方面,还是在用地和资源开发方面,乡镇企业对所在社区都有很强的依赖。 (二)在城乡隔离的双重工业体系下,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自我发展,造成了城乡工业要素不完全流动的非市场化配置局面 在农村工业迅速成长的同时,城市工业部门正面临着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任务。在近20年中,城市工业部门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企业改革方面,而较少能够发挥其在吸纳农业剩余要素,以及向农村进行要素扩散和经济辐射方面的作用。农村工业未能与城市工业纳入统一的国家工业体系,而是采取相互隔离的系统内封闭运行方式,城乡工业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双重工业化格局使城乡工业结构相似,造成工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阻碍了城乡工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也造成农村工业资本密集程度趋于提高,劳动力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等问题。 城乡工业要素缺乏流动性,一方面使农村非农产业要素向城市转移十分困难,难以利用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契机增强中小城市的产业聚集程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城市工业有重点地向农村扩散,无法通过城市工业要素的转移,在农村内部形成新的工业聚集区域。 (三)小城镇的作用仅仅限于农村社区,而非作为城市经济系统扩张的新生力量加以强调,由此造成城乡要素在城镇体系中的非层级化配置状况 首先,小城镇经济聚集程度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小城镇仅是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而且缺乏应有的产业内容,建制镇数量的增长并不能说明农村社区形态的分化已到了与农村工业化相适应的程度。根据国家体改委、国家统计局及建设部等11个部委共同组织的全国小城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随机抽取的1035个建制镇平均镇区人口1.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万人;有66%的非城关镇规模在1万人以下(注:《经济日报》,1997年7月26日。)。另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 1996年末,全国16124个农村镇(不包括城关镇)的镇区共有企业538512个,平均每个镇区仅拥有企业33.4个;平均总人口为4520人,其中企业从业人员为1246人(注:《经济日报》,199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