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异军突起缘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即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尚在萌发之中。当时利于乡镇企业孕育成长的两大优势是机制与市场,一方面国有企业被僵化的计划经济管理机制捆住了手脚,望市场兴叹;一方面,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有力地拉动着国内市场需求。一大批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瞅准时机,乘势而上,勇敢地走向了市场,乡镇企业因而蓬勃发展,一日千里,很快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著名的“苏南模式”就是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原有的机制优势逐渐丧失。国家也基本取消了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政策,加上宏观市场不景气,乡镇企业的发展明显趋缓,尤其是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连年亏损,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达806亿,比1995 年增长70%,形势十分严峻。造成乡镇企业今日困境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农民狭隘性当是重要的一条。乡镇企业起步时,外部环境宽松,粗放型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农民狭隘性,一好遮百丑。乡镇企业一次创业结束后,市场环境变得复杂起来,依靠效益增长成为主要选择,前期潜伏着的农民狭隘性露出表面,成为二次创业的严重障碍。纵观乡镇企业家身长的农民狭隘性大致表现有三: 一、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受教育程度不高,缺少必要的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不善于理性地分析市场,策划市场,凡事凭经验感觉决断。这样的乡镇企业家在短缺经济,卖方市场,企业规模不大时,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拍脑袋决策,碰上巧合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但长此以往,肯定不行。企业规模一大,买方市场出现,竞争激烈,个人的经验智慧毕竟有限,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充满风险,降低风险,减少风险要靠科学的决策,靠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组合。侥幸成功的乡镇企业家们不是利用点滴时间认真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弥补后天的不足,不是设法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博采众长,而是迷信于占卜问神,祈望神灵护佑,搞赌博式经营,盲目决策,成功于偶然,失败于必然。 二、小富即安,小胜即满。成为乡镇企业家的农民,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岁月,大多是被当作尾巴割除的对象,长期受歧视、排斥,一肚子怨气,他们智商较高,不屑于作一个地道的农民,渴望提高自身卑微的地位。由此,当他们在政策宽松的年代,以自己的胆大和勤劳拥有了一份产业,成为先富起来的人后,最先想到就是通过花大把大把的钞票来恢复久受压抑的心理,建洋房,养小老婆,出国观光,吃西餐大菜,满足于乡坤士豪的温柔梦里乐哉悠哉。颠来倒去还是那点产值、销售。今天称总厂厂长,明天叫集团总裁,后天不过瘾又飘升到董事局主席,就差让人三呼万岁喊陛下。这样的目光,这样的心态,假若不为市场淘汰反倒成了怪事。 三、企业管理家族化,子承父业几乎成为乡镇企业的通病,随处可见。家族化管理有两个显著特点:家长制和任人唯亲,热衷于搞“一言堂”的乡镇企业家们把企业看成是独立王国,大事小事一个人说了算,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制度形同虚设,随意性大,内部管理一团乱麻。人事上亲近繁殖,关键岗位、有权部门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外人不能涉足,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家亲戚用起来方便、听话,对自己忠诚,出不了大乱子。各有所图的三亲六故,七姑八姨凑在一起,恰似铜墙铁壁,任你多大能耐的外来人才也只能仰天长叹。外来人才在他们中间总是少数派,无法安身,久而久之,企业员工素质就始终停留在低层次上重复,无法与国有、三资企业相比。海尔张瑞敏总裁一贯反对家族化经营,他认为:家族化企业很难吸收新思想,吸引优秀人才,家族化企业搞不大。 农民狭隘性在中国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因为我们讳言忌疾就远离而去。克服农民狭隘性说易行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从机制创新,人员素质提高上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先看机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公正有力的监督机制。有人认为乡镇企业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其机制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其实不然,说乡镇企业的销售管理机制基本能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大致不错,但如果扩大到决策、监督、内部管理机制就有悖事实了。一般而言乡镇企业的决策、监督、内部管理机制是参照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仅有国有企业机制的名,而无国有企业机制运转之实。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监督比较规范有序,乡镇企业则难觅其踪影,家长制盛行,法人代表一言九鼎,言出法随,监督无从谈起,仍是那种小农作坊式的管理、决策办法。眼下,大中型骨干乡镇企业大多面临着二次创业,二次创业能否成功关键在决策,局部出现一些问题可以重来,企业发展的方向错了则全盘皆输。正确的决策有待于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能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能减少大的决策失误,有效地避免大起大落。 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企业不应是孤立的存在,离不开公正有力的监督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没有公正有力的监督机制作保证,科学与民主就失去立足点,毫无意义。国外一些知名大公司,大企业为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战愈勇,经久不衰,其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功不可没。反过来说,国内企业为什么老长不大,各领风骚几十个月就偃旗息鼓,大概与软弱无力的监督有关吧!思想政治工作、道德说教、模范感化理应摆在重要位置,但终究不能代替监督机制,软约束只能治标,治本非要有公正有力的监督机制不可,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监督机制要做到有力,就必须大力发挥企业党组织、工会、群众团体的作用。监事人选要有代表性,真正能代表职工群众,坚持正义,敢于碰硬。监督机制要实现公正就必须完全独立于决策权之外,不受干扰地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少已改制的企业名义上也设立监事会,实际运作中却是空架子,徒有虚名,监督者置于被监督者的领导之下,监督权空挂,达不到权力制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