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称为“中国亿万农民伟大创造”和“中国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乡镇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生产经营困难,发展速度减缓,1997年,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已减至18 %, 不仅低于1993年的65.1%、“八五”期间的42%,也低于近20年来20%的平均增长速度,1998年1—9月份,乡镇企业增长仍然低于国家18%的发展要求;经济效益下降,资产负债率高,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产品积压严重,部分乡镇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亏损面已达15%;投资乏力、利用外资减少,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造成乡镇企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因素主要来自国家和乡镇企业自身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滞后效应”形成的整体反弹。有人说,乡镇企业的困难是由于重复建设造成的。关于重复建设问题,不能一味地认为不好,只能说在一些行业,重复建设过度了,出现了过度竞争。但在一些没有过度重复建设的行业和地区,这些企业发展也很困难。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发展战略“滞后”。改革开放2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扶持、保护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却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时冷时热、时抓时放、时左时右,而在金融、法律、投资、外汇、税收、费用等等方面也未能形成平稳、长远而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机制,落后于形势的变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更不用说超前引导、科学规范了,因而不得不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地方政府视乡镇企业为自己的“自留地”、财政收入的“摇钱树”。据1996年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 目前乡镇企业负担的各种费用达204项,涉及到煤炭、土地、工商、物价、税务、劳动、电力、公安等60多个部门和单位,其中有46.4%属不合理负担。政府没有静下心来研究和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却始终处于浮躁虚荣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切实际地一会儿倡导“负债经营”、“多元投资”,一会儿“村村点火”、“般小好掉头”,一会儿“组建集团”、“船大经风浪”,一会儿“靓女先嫁”、“跨海办公司”,没有从本地实际优势出发,制定行之有效的长远发展战略,而是视战略为“时装”,时兴什么穿什么。企业经营者在政府和一些经济学家们的这些“舶来理论”和“土造经典”的反复灌输下,一不看世界,不知道外面的天空有多大,这“第一”、那“最大”;二不看自己,不清楚自己的能量有多大、本事有多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多大、能走多远,错把激情当目标、热情当规划、口号当战略、屁股当脑袋、失败当学费,“只摸石头不过河”。现在这块石头已经被推至斜坡上,不再是“摸石头过河”,而是“推石头上山”。“摸石头过河”,只要不骤降暴雨,再摸20年也不会死人;“推石头上山”,推上去是个天,推不上去就是个“窟”,不仅砸死自己,还会伤及别人。第二,企业经营者素质“滞后”。乡镇企业是在一片处女地上发展起来的,短缺状况下的市场到处都是空白点,只要产得出,就能销得掉,因此对经营者的素质要求并不高。20年来,乡镇企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而经营者素质却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年均提升幅度或许5%都不到, 从而与高速发展的企业形成巨大的反差,难以在封闭市场转为开放市场、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跨国公司大举入境、国有企业逐步搞活、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迅猛崛起、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经济格局下,继续支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更何况一些地区不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企业经营者忌贤妒能,造成大批“精英”的埋没和流失,出现企业经营者的“断层”。第三,品牌观念“滞后”。众多的乡镇企业盯住的是既得利益,满足于产品销出去、货款要回来,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创什么牌子,相当部分的企业沦为一些名牌的打工者、加工厂、生产基地,奋斗了好多年却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独立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第四,结构调整“滞后”。乡镇企业是最早进入市场的,但沉湎于短期的“灵活性”,忽视了长远的“科学性”,产权不清、政企不分的现象比国有企业还厉害;产品结构,没有能够跟踪市场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要么是过度竞争,要么是充满过多的投机行为。当然,在结构调整“滞后”上,还有着人才、资本、管理等等的“滞后”。 二是“低成本扩张”所带来的巨大报复。众所周知,乡镇企业是靠低成本发展起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低成本背后往往潜伏着高成本,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进行报复,索回其成本,乡镇企业同样难以避免。第一,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国有国有,关门也有;乡办乡办,不办就散。”乡镇企业职工是全世界最廉价的劳动力,乡镇企业经营者也是全世界最廉价的经营者,经济收入低、劳保福利差、住房困难,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生活保障措施几乎没有,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在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全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职工也没有提出过,因为这些职工早已把自己与企业捆在一起了,企业就是他们的依靠,职工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职工。20年发展下来,这些问题越拖越重,集中到今天一揽子解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精力,尤其是在当前企业本身发展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利益的再调整和错综复杂的各种问题的总暴露,往往会造成领导班子不团结、职工人心涣散、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流失等等,而企业发展又必须要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所付出的代价自然也就十分昂贵。第二,市场开拓的低成本。想当初,乡镇企业走上市场,凭的是“感情加土特产”。这种策略,在销售游击战时期,十分有效。但当“老虎”下山、“老板”上路、“老外”出击,进入销售正规战后,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创新的营销手段的“猴子”,仍依赖“感情加土特产”就失灵了。再不进行有效补救,市场必然会丢失,生存空间也就日趋萎缩。第三,技术开发的低成本。绝大部分乡镇企业生产技术是由退休职工带来的、从国有企业捡来的、从科研院所“偷”来的,很少是自我开发和花钱买来的专利技术,形不成自己的技术开发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不了解或不掌握前沿技术信息。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生产的多是大路货,档次低、科技含量少、缺乏特色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各种“滞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现整体反弹,以求改变这种“滞后”;而“低成本发展”只能在市场经济发育的初级阶段,当市场逐步成熟后,仍然一味地依靠“低成本”求发展,不花精力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报复”。由于“滞后”和“低成本”是全国性的、普遍性的、大面积的,因此其“反弹”和“报复”也是全国性的、普遍的和大面积的。了解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提高四点认识:一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使然,应当抱着慎重和理智的心态去研究它、解决它。二是长期低成本发展,必然要在某个阶段付出高成本,迟付不如早付。尤其在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付出,时间要短、阵痛要小。三是在未来竞争中,乡镇企业考虑的不应是大与小,而是强与弱,灵活与僵化,是“红一时”还是“红一世”的问题。四是乡镇企业必须要变成真正的企业,并能真正地走向市场。而做到这一点,不仅要加快体制创新,还得要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