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能够迈过这道坎

作 者:
曲目 

作者简介:
曲目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乡镇企业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年伊始,有关专家预测,1999年乡镇企业面临经营状况亟待改善,出口下滑仍将延续,结构矛盾依然突出,整体素质面临挑战的困难局面。为此,1月7日《经济日报》以“乡镇企业怎样迈过这道坎”为题,提醒乡镇企业对迎面而来的困难不能掉以轻心。乡镇企业能否迈过这道“坎”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刚刚过去的1998年,是乡镇企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发展的极不寻常的一年。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和南北特大洪灾的影响,买方市场全面出现的影响,国家行业结构调整对资源型乡镇企业的影响以及乡镇企业自身问题充分暴露后的影响始终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面对1998年的难题,乡镇企业都曾经冒过一头冷汗,接着又拼搏出了一身热汗,17.5%的结局总算是一个不错的交待。

      1998年过去了,但1998年乡镇企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大概除了特大洪灾一项,大多也随着新年的钟声,悄悄地跟进了1999年。这就是经济界人士所说的和乡镇企业关注的“坎”。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专业工作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对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做了分析,对今年的工作做出了部署,与会者在解决困难问题的措施上形成了共识。

      不利之中看有利

      我们在看清挑战和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机遇和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加大了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中发〔1997〕8 号文件和《乡镇企业法》的政策威力和法律保障作用逐步显示出来,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去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乡镇企业的多次重要讲话,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肯定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对乡镇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巨大鼓舞。二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等,对乡镇企业建材业、机电等发展都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乡镇企业经过20年在市场中的磨炼,形成了面向市场的灵活机制和丰富经验,适应性、创造性很强。同时,乡镇企业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涌现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好企业、一批好的企业带头人和经营管理队伍。五是发展乡镇企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乡镇企业本身就是“老百姓经济”,并拥有丰富的物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看来,面对今年的多种困难,首先应当从对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分析中树立过坎的信心。

      外力不足挖潜力

      经营管理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常谈,是因为这其中的潜力确实是非常之大的,1999年,克服面临困难的最实在有效的招术当属改善和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现在一些企业仍然存在重生产、轻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的倾向,对市场反应不灵,产品缺乏竞争力,不能有效占领市场,有人称之为“橄榄型”管理。而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如丰田、日立、三菱等,早已实行了“哑铃型”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方式,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生产环节相对较弱。如日立公司技术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的7.2%,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9%,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7%,销售和服务维修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 相比之下,乡镇企业的开发费用只占销售总额的4‰, 销售人员占职工比重也不多。当然也有很多成功的乡镇企业,在扩大销售、开拓市场方面都有一整套好的办法,如加强广告宣传、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有一支过硬的营销队伍和健全的营销网络、实行产销服务一条龙等。现在有一些乡镇企业开始实行“厂内银行”,各部门贷款规模限额、利息摊入成本并进行目标控制,逼迫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千方百计减少资金占用,缓解了资金紧张的问题。以资金为中心,同时推进其他方面的管理。总之,管理方面潜力很大,可以向管理要资金、要信息、要速度、要效益。

      调整结构出生机

      调整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战略措施。

      “短缺经济”下形成的乡镇企业结构,难于适应买方市场下的要求。据对1997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分析,低层次的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增加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53.2%,而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产业仅占6.5%,致使很多乡镇企业竞争能力下降。结构出了问题, 当然要进行调整。

      调整结构,要实行市场、资源和产业政策三导向,但最关键的是市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和产品的升级,原则是“积极带动第一产业,优化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大力发展起龙头作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良好的利益关系,特别是粮食、畜牧产区尤为重要,用经济手段规范和加强原材料加工基地建设,把第一车间延伸到了农户中间。要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或与外商“嫁接”合作,引进技术;或自主研究与开发,创新技术,使传统产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