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工业曾为农垦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七五”和“八五”时期,湖南省常德市农垦工业在反哺第一产业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农垦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进入“九五”时期以来,农垦工业急速滑坡,经济效益由盈变亏。1997年,工业利润亏损3630万元,比1995年减少利润4000多万元。工业萎缩导致农垦经济陷入困境。常德市农垦工业的改革实践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显现了再造辉煌的曙光。 一、改革使农垦工业再现生机 常德市农垦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全市86家工业企业中,中型企业仅3家。企业布局分散,产品单一,基本上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部分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市场竞争能力弱,占有率不高。但农垦人有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他们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开拓进取,锐意改革,把党的十五大精神贯穿到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自1997年秋冬以来,他们紧紧抓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卓有成效地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晰产权,清产核资 由于历史原因,国有农场场办企业一般都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形成一种“企业吃农场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严重弊端。1996年冬,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明确国有农场所属企业法人地位等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1997年各农场全部运作到位,为企业深化改革做了基础性的工作。汉寿县洋淘湖农场在明晰产权的同时,抓紧时机对资不抵债的企业依法破产。市直三大农场通过清产核资减呆帐800多万元。 (二)企业职工全员实行社会养老保险 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越来越沉重,成为企业改制和人员流动的“肠梗阻”。为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消除“肠梗阻”,西洞庭和东山峰两大农场率先把职工养老保险作为深化企业改革的第一位工作来抓。通过农场、企业、个人三方共同努力,一次性补交市社保处养老基金2000多万元,使18000多名职工与全市社会养老统筹接轨,为企业改制打开了通道。 (三)因企制宜,分类改制 单纯的国有体制,狭小的经营规模,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没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从1997年冬季开始,他们依据各厂的实际,逐步分类进行改制。企业改制已初见成效。在市场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和超历史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下,1998年1-7月份工业总产值(不变价)和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2%和18.2%,进入了常德市部门工业的前列。同时通过改制裁减富余人员1800多人,又重新组合就业1400多人。更为可喜的是,新机制注入了新活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较旺。 二、深化改革面临道道难关 企业改制虽然取得了明显的初期效应,但产权制度的改革还刚刚起步。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还异常艰巨。 (一)思想障碍难消除 长期单一的国有体制,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习惯于“坐大船,划懒浆”,即使收入不高,但感觉安全可靠,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有部分领导人机械在套用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认为零散小企业可以改制,骨干企业就要作为农场的国有阵地和经济命脉保护下来。否则国有农场就不成其为国有。 (二)体制障碍难突破 国有农场是政企合一的混合体,但又按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运作。农场既要象国有工商企业一样照章纳税而无任何返还,又要办好和管好一方小社会。双重负担畸理,影响企业改制。如果农场政企不分和办社会的问题不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不仅进展迟缓,而且已改制企业的成果也很难巩固。 (三)利益格局难打破 利益格局涉及到职工所得,企业所留,农场所交,政府所收四个方面。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个人不愿少得,企业不想少留,农场不能少交,政府要保证既得利益。所以矛盾交错,困难重重。 (四)政策制约难攻破 国有企业改为民营甚至为个体私营企业之后,有的税收部门不给增值税发票,使营销难以为继。有的金融部门认为个体私营企业信用度低,不给予贷款发放,企业无法运转。工商、公安等部门也另眼相看,企业的法人地位随之下降,企业的营运环境欠宽松。 三、对农垦中小工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改革是个制度创新过程。笔者在对湖南省常德市农垦工业改革广泛深入的调查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三种看法: (一)农垦中小工业要实施非国有化 农垦中小工业企业一般都是以加工当地资源为主的轻工业和食品行业,对国民经济支配力和制约力极小。因此完全有必要把国有资本从这些中小企业中置换出来,集中国有资金以加强1-2个骨干企业。这样既能使原有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能让大部分中小企业放开搞活,变为集体、私营或混合制经济。对于国有资本比重较大的企业,可以将法人资本大部分出售给职工,尽量缩小国有股的比重,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非国有化的改革过程也是资产重组和优化调整的过程,是农垦中小工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佳出路。 (二)农垦中小工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和重组发展规模与方向 纵观农垦中小工业的发展历程,凡是依据当地资源实行深度加工的企业,其效益和持续发展较好。反之一般都不很稳定甚至夭折。因此,农垦中小工业一定要与本场或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化的需求重组和调整中小企业,把那些与产业化无关紧要又效益差,甚至濒临倒闭的企业及时兼并或淘汰,使为数不多又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成长壮大,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同时把产业化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种植主作为股东享有企业的平等权利,使企业与基地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