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共同发展的成就和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导下,江苏省从苏南苏北发展不平衡且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率先提出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在缩小地区差距,实现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方面,迈出了成功的步伐,创造了新鲜的经验。

      显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也是明显的。如同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地区一样,江苏的苏南苏北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八五”以前,苏南(指苏州、无锡、常州)地区人口占全省19.4%,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40%;而苏北(包括徐州、连云港、盐城、淮阴、宿迁)人口占全省44%,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0%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及苏南的1/4,其中人均收入在500元(1990年价格)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07万。随着苏南地区全面实现小康开始向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使命便紧迫地摆到了江苏全省人民面前。

      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南苏北的共同发展一直十分重视,早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进入90年代以后,采取了苏南与苏北对口挂钩协作的措施,更好地发挥了苏南对苏北的示范、带动和扶持作用。在1994年召开的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今后一个长时期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紧接着先后拟定了“江苏省扶贫攻坚计划”、“关于加快徐连经济带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和强化‘五方挂钩’,加强南北合作”等一系列有关政策,积极实施徐连经济带建设工程、“海上苏东”工程、淮北致富工程、苏北星火带建设等战略举措。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到1995年,苏北五市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水平翻番的目标;199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6.3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60.7%,高于江苏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多数县(市)已超过5000元,高的则超过了1万元。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增加和提高。到1997年底,苏北90年代初被列为重点扶贫的15个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其中有10个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达2516元,其他5个县农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也都超过了2000元。与此同时,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明显改善,住草房户比重降到了8.9%;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已经告别了贫困,且大部分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接近和达到了小康标准。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发展跃上新的水平。近些年来,苏北各地积级实行“强农兴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截至1997年8月,已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组织720个,其中大部分为龙头带动型,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如铜山的食品加工、新沂的特种养殖、邳州的银杏、赣榆的紫菜、射阳的中药材、淮阴的鸽子、泗洪的螃蟹、宿豫的花木等农副产品种养加工,正在向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同时,还为工业发展积累了资金,培育了支柱,拓展了空间,大大提高了这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已经形成。江苏适时抓住了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营运这一历史契机,充分利用徐州桥上交通枢纽和连云港东桥头堡港口优势,大大加快了徐连经济带建设和整个苏北对外开放的步伐。现在,连云港港口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了通航和贸易往来。1995年以来,江苏成功举办了几届亚欧大陆经贸恳谈会,组织苏北各市共同利用陆桥优势,联合拓展国际市场,使苏北开放型经济取得了较大进展,近4年,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五市还确立了共打“桥牌”的指导思想,加强经济联合,培育区域市场,支持维维、森达、徐工、如意等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扩张,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着区域经济向集团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现在,徐连经济带正在逐步建设成为江苏省以规模、高效、外向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基地,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和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以汉文化和山海风光为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和以大陆桥为纽带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辐射力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已经形成。

      成功经验

      90年代特别是1994年以来,江苏以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为指导,从本省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时机,把握力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努力缩小苏南与苏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成功之路。

      增加资金投入,推进苏北农业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是江苏乃至全国主要商品粮、优质棉基地、猪牛羊、家禽、水产、果品、蔬菜等农副产品重点生产基地;整个苏北五市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江苏省委、省政府从这一实际出发,对苏北发展高效农业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首先,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省委、省政府针对苏北水利设施水平不高,农业防灾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抓好治理淮河东调南下及通榆河、泰州引江河等国家和省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市、县也集中力量,实施一些地方性的骨干水利项目。同时,加快了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施工,高效益开发,以确保“九五”期间完成淮北重点地区5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的任务,仅1996、1997年两年就改造中低产田210万亩。其次,发挥苏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省委、省政府全方位强化引导、组织和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苏北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棉生产,抓好优质林果和以牛羊为主的畜禽商品生产,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多种经营水平。同时加快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业新品种的培育、引进和推广,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先导作用,把农业逐步引入集约化发展的轨道。1994-1997年,省里安排了各项财政、信贷扶贫开发资金达13.47亿元,1995-1997年动员省直各单位筹集资金达3.2亿元,重点支持苏北的一批县乡骨干企业和一大批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多种经营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