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2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从江苏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抓住江苏经济发展的三次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加快苏南及沿江地区现代化建设和苏北地区的小康建设;坚持实施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这两个大战略,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超额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198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20亿元,1986年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92年提前8年实现了翻两番,1993年提前7年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1994年全省基本实现小康。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680.34亿元,是1978年的26.8倍,年均递增12.7%。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经过20年来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全省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至1997年,全省乡村两级共有工业企业51.5万个,职工729万人,总资产4292.5亿元,销售收入6398.8亿元,利税总额411.6亿元,在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五分天下有其四”,在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邓小平同志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称为是“异军突起”,是“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江苏的实践证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致富农民的新的渠道,对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的崭新道路,加快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造农民小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态势;开创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导性实践,为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作了成功的探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江苏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企业这一新生事物认识比较早,始终把它放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落实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在改革和调整中不断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的新优势。总结江苏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最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乡镇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动因和时代背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当时,我省苏南地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为了增加收入,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利用紧靠大中城市的便利条件和集体农业的积累,以城市下放、退休回乡的技术人员和供销人员为骨干,办起了为农服务的社队工业。苏南农民这一创造性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强烈愿望,也使我们看到了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的新的途径。因此,对于乡镇企业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一开始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省、市、县各级干部中形成了“壮大集体经济没有错,发展乡镇企业没有错、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没有错”的共识,明确地提出了“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方针,总结和宣传创办乡镇企业的典型经验,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比较好的舆论环境,鼓励各级干部顶住压力、排除干扰,大胆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省里开始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乡镇企业增加积累,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创造条件。这样,在全国还没有形成发展乡镇企业大气候的情况下,在江苏创造了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小气候”。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乡镇企业之所以能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使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广大农民追求富裕生活的强烈愿望,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要求。我们的责任,就在于尊重和支持广大群众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并引导其走上正确的轨道,提到高级的程度,使之转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