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十多年来,乡镇企业用全国资金投入5—6%左右的信贷,创造占整个工业50%的产出,它已成为我国农村的经济支柱。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机遇和挑战同时摆在乡镇企业面前。如何实现乡镇企业的跨越?我国学术界意见纷呈,现述评如下。 一、关于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难题 据农业部统计,1994年乡村企业亏损面为7.58%,企业总数超过十万多家,这在八十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是少有的。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地存在着技术层次低,农民素质不高,资金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深层原因,大家认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是新旧体制转换对乡镇企业的冲击。过去乡镇企业靠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现在这些政策大部分被取消。另外税制改革增加了乡镇企业税负;原料,原材料和能源大幅涨价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三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竞争、国家政策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倾斜,以及国家政策的不落实,影响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是产权问题。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问题突出,因而使得企业经营机制弱化。目前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存在形式大体有四:一是由集体积累资金或出卖集体财产创办。二是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出面向银行贷款创办,在归还贷款之后,产权从属集体所有。三是由本地居民集资创办,归还集资后属集体所有。四是能人创办的企业,在借款、用地上得到集体支持,资产归集体所有。可见,企业具体运作者与企业产权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而且职工与非企业职工,本村人与外地人之间在产权利益上矛盾突出,有的地方集体财产转化为乡镇政府的“小金库”。它说明,乡镇企业同样有一个明晰产权问题。 再次是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当前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工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在工业中,加工业占较大比重,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都不发达。加工工业中,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占多数。针对这种情形,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乡镇企业应走规模经营的道路,采用高新技术,力求在与城市工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一种意见认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当地资源、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以及第三产业,最大限度地用劳动替代资本。在党对“九五”计划的建议中,也比较赞同这种意见,鼓励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二、关于乡镇企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经济的发展靠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以乡镇企业为主,因此,要迅速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理论界研讨的对策理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第一,国家给乡镇企业以平等竞争的环境,给予乡镇企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第二,企业改革的关键是上层建筑的改造,即政企分开。随着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来自上层建筑的阻力也越大。实行政企分开的要求是明确的,政企分开是产权明晰的重要标志。对于明晰产权关系,其主流意见是实施股份合作制,促进政企分开。股份合作制源于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改造,在现阶段能较好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一般来说,股份合作制消除企业短期行为产生的经济基础,也能在企业内形成较强的约束机制,由股东会或董事会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对于经营者来说,其利益激励由服从组织调动和社会责任感转变为利己激励;对于乡村政府而言,可以省出他们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加强地方的宏观管理,也能防止少数人将集体财产变相为个人财产,损害农民利益。但需要指出的是,股份合作制是不规范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过渡性,乡镇企业参与竞争,必须保证规范性。不然,按资分配造成的矛盾加剧也会挫伤职工积极性,以至企图突破原有集体所有制弊端又不能完全突破。只有明确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因而,一批已具备规模,且管理基础较好的乡镇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产权关系,可以实现突破。不论是哪类企业,都应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同时,遵循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使自己逐步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 第三,对于企业的结构调整,有以下几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乡镇企业走规模经营道路。它大致有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模式。当前,发达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我国沿海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一个时期内可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并且,要力争与国际市场接轨,做到原料源于国外,市场也在海外。 在一些发达地区,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有一种趋势,即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取代劳动密集型,也日渐明显。一些乡镇企业为了能与较成熟的城市工业相竞争抗衡,采用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有利于工人技术素质的提高和产品、产业的更新换代,但是,资本有机构成高,易排斥劳动力,这与我国基本国情不相适应,这两种模式不宜过分提倡。 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忽视农业,片面追求工业化,只会导致经济恶化。农业乃国泰民安之本。一种意见大体上是舒尔茨的思路,即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农业进行调整。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特别是当前乡镇企业中初级产业多,第三产业比重只占14%,发展潜力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围绕当地资源建立主导产业,即依托当地资源,建立丰富原材料基地,少受市场涨落掣肘,形成者如种养、加工的良性循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