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技术进步在乡镇企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工业产业技术特征分析 江苏乡镇企业的技术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需求导向的适用性。由于乡镇工业的产品生产、开发、技术难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从市场销售最终产品派生引出的,所以其技术力量的配置、开发能力的形成都是从现有的需要和可能性出发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生产经营适用性。针对需要开发产品、解决材料、工艺和配套技术问题,在技术开发、转移接受能力上切实可行,而不是直接切入高、精、尖技术,配之以高强度资金支持,大规模采用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这种技术特征表现为需求拉动、自然而然发展的技术引进、开发的过程。 2.灵活广泛的适应性。与乡镇工业的资源特点、规模特点有关,江苏乡镇企业以加工业为主。由于江苏乡镇企业直接利用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的比重很低,所以这种加工业不是针对某一种基础性初级原料进行深加工。江苏的乡镇工业加工具有适应面广泛的加工适应性。尽管乡镇企业在规模上不如纺织、矿冶、石化、重型机械、汽车、电力设备等行业的大型、巨型企业,如乡镇企业中的纺织厂比不上上海、西安、郑州以至南通等国棉厂的历史、设备、资金、技术人员,但其产品及加工能力的适应面却相当广。例如在原料方面,乡镇企业的化纤用量迅速扩大,涤纶长丝和短丝的差别化纤企业在无锡等地已相当出色。围绕门类齐全的纺织业,乡镇企业在加工工艺、处理技术和纺机技术改造方面能不断适应国内服装需求、出口面料要求,针对不同生产规模解决工艺和设备改造中的问题。 而在机械电子方面,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重心更能体现其灵活广泛的适应性。在所列出的技术进步项目中,专用设备和零部件技术成果的比例达30%之多就可明显地说明这一点。企业整体的机械加工适应面广,所以可以在各种轻工机械中大显身手,如造纸、印刷、缝纫、食品包装、塑料制品加工、化工工艺中专用设备、冶金轧制设备、建筑机械、电子工业加工设备、制冷工业用设备、环保给排水设备等,而机械零部件方面则更多地体现了它们的基础性,如空心导轨、弹簧加压摆架、气动、液压件、泵阀、活塞及密封件等;离合器、滤油器、冷却器、仪表板等动力装置用部件。在这些方面,乡镇机械工业并不是通过数控、高精度、大型的建设完成上述成果,也不是引入CAD/CAM/CAPP、FMS等CIMS手段去适应加工需要的,而是基于传统加工能力、着重基础零部件的技术改进与应用,借助国外和科研、设计部门的设计、开发能力,针对实用、急需而高技术成分又不高的专门设备或通用部件解决技术问题,能广泛地满足各种日用品、耐用消费品及工业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需要,从而适应市场需求导向。 3.相互渗透综合性。正因为需要材料、工艺、设备、设计诸因素拼装,所以在各个行业和技术领域,表现出了相当强的技术综合性。例如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为其生产设备的厂家、为生产设备厂配套的厂家,就自然相互在技术开发中相互兼顾,系统考虑,体现出其技术的相互渗透与综合。 二、江苏乡镇工业适宜于技术转让的重点技术领域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针对江苏乡镇企业的技术状况,讨论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揭示可供其它地区借鉴、移植转让引进的实用型重点技术领域。 归纳起来,江苏乡镇企业能够成功发展的原因主要为两条,一是适应农村市场基本需求,二是生产技术切实可行,起点合适。 形成目前产业构成和技术格局的市场背景与需求是第一因素。江苏省乡镇企业的技术格局主要是需求拉力牵引的,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在1978年以后不断直接、间接地牵引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改造、研制与开发的调整方向。例如,消费者需求的“衣”一直直接牵引着纺织(棉、毛、麻、丝、化纤)、染、成衣(设计、裁剪、制衣、包装)行业的技术发展,间接牵引着化纤等原料加工技术、染化技术、纺织机械、印染机械、裁剪、缝制系统设备和技术的开发改造。 因为缝纫成衣与社会最终需求关系最密切,所以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年到1980年就业比例突然大幅度上升。到1985年,产值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受需求波及的纺织业则在同期有较大幅度上升。此后,纺织和缝纫业内部产品作出了相应的产品调整、技术改造,所以从1985年到1990年以后,缝纫业就业人数比重下降,但产值比重却重新稳步提高。这充分说明消费需求引导着乡镇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调整。 同缝纫业和纺织业一样,受市场拉力的牵引,食品加工业、建材业、客货运输业等行业都有大发展。 江苏乡镇企业兴旺的第二因素是在技术、设备的选择上适用可行,并不刻意追求最先进的设备装置,在技术消化能力上量力而行,逐步提高技术含量。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生产工艺操作水平、技术吸收能力也逐渐提高,新的产品改型或技术改造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循序渐进,发展提高。 江苏乡镇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并不依赖某一特定有限的地方资源,而是普遍适应市场基本需求,在原有生产技术水平上开发产品、改进工艺、配套设备,形成切实可行、盈利颇丰的技术和产品项目。 (收稿日期 199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