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 业绩辉煌

——乡镇企业来自“八五”的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乡镇企业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进入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迎来了加快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又一个春天。

      ——1991年,经过三年治理整顿之后,乡镇企业开始转入“快车道”。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把乡镇企业称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1月,国务院以国发(1992)19号文件,批转了农业部关于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报告。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11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把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一个战略重点。

      ——1993年,国务院以国发(1993)10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9月,国务院第一次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作出总体布置。

      ——1994年,李鹏总理在给全国乡镇企业表彰会议的贺信中强调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民奔小康、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99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方案》,乡镇企业东西合作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乡镇企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开拓进取,全国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成就与贡献:引起举世瞩目

      “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成为振兴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从9581亿元增加到42588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从57%增加到75%。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从2857亿元增加到8600亿元,净增5743亿元,占农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新增部分的90%,巩固壮大了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促使农村经济走向全面繁荣。

      ——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从业职工从9264万人增加到1.2亿人,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736万人,年均净增547万人。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由1990年的22%提高到1994年的26.6%。5年乡镇企业共支付职工工资95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部分60%来自乡镇企业。1994年平均每个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为3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的27%。乡镇企业越来越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收入来源。正如李鹏总理指出的,“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性,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吃饭要靠农业生产,致富要靠乡镇企业。”

      ——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是乡镇企业为农业提供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具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运输、供销等服务,直接支援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为农业注入了大量资金,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1990年—1994年乡镇企业用于补农建农资金564亿多元,相当于国家同期对农业投入的90%以上,其中1994年为165亿元。三是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的发展,为农副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如天津的大邱庄、北京的顺义等一些乡镇、县(市)已经靠乡镇企业的扶持和带动,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成为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的主体是工业,农民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过程。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缩小了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一方面,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到1994年,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32336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另一方面,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大批新型农村小城镇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已有小城镇5万多个,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小城镇达5467个,江苏的盛泽镇、天津的大邱庄镇、浙江的龙港镇、广东的容奇镇等小城镇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些小城镇不仅成为当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而且有些小城镇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和生活环境优于城市,展示了农村城市化的美好前景。

      ——成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物质保证。1990年至1995年乡镇企业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资金达715亿元,其中1994年为135亿元,发展了农村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交通运输、民政优抚、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等各项事业,解决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想解决而无力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乡镇企业把现代工业文明注入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二、三产业大军,正在完成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产业工人的伟大历史性转变,这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

      ——成为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乡镇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迅速扩大的增长点,它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2586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1500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4.6%上升到30%(按可比价格算)。5年来共上缴国家税金4133亿元,其中1994年为1592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5181亿元)的31%。一些乡镇企业发达的县(市)、乡(镇)财政收入的70%-80%左右来自乡镇企业。1994年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达399.7亿美元,出口商品交货值为3398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