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边境农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平 王海云 新疆兵团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新疆财经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加快边境农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是当前极为重要而又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边境农场人力资源构成特点及现状

      新疆兵团边境有58个农场,占兵团172个农场34%,边境线2019公里,占新疆边境线的38%,边境农场1993年人口39.3万,占兵团总人口17.8%;其中边境农场职工人数16.59万,占兵团职工人数17.4%,占边境农场总人数42.2%,边境农场职工在巩固边防、保卫边防和建设边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力资源的形成

      边境农场是50年代新开发的地区。50-70年代中期,在外部劳力投入中主要是:1949和1963-196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业复员军人;河南、河北、江苏等省的支边青年;1963-1966年动员的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知识青年,以上三部分占当时边境农场总人数的70%左右。其次是60-70年代,内地部分省区农村,自愿来边境农场落户者;还有国家有计划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等。自7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主要来源是农场职工子女。从80年代初期,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外用工增多。据初步统计,到1994年全兵团外用工已达12万人之多,其中边境农场有3万多人。安家落户1万多人,约占边境农场总人口的3%。

      (二)劳动力文化素质分析

      边境农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把各地的文明带到了边境农场,使农场形成了重视教育、学习文化的好风气。80年代中期以来,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发展较快,文化素质普遍有所提高,文盲、半文盲减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增加,专业化人员比重增加。以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同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边境农场每千人中文化程度有所提高(见表1):

      (表1) 第四次与第三次人口普查文化程度比较

      文化程度第三次人口普查第四次人口普查增长率(%)

      大学(含大专) 4.9312.10149

      高中(含中专)101.79139.5537

      小学 528.34279.95-47

      文盲、半文盲87.26 50.93 -41.63

      从普查结果可看出,大学(含大专)增长149%,高中(含中专)增长37%,初中下降10%,小学下降47%。文盲、半文盲下降41.63%。这说明,边境农场人员的文化知识向高层次发展,同时一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在边境农场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教育事业在整体上还落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兵团腹心农场比还有差距,主要是:(1)还有13.3%的文盲,人数为5.09万人(15周岁以上的);(2)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8.3%,人数为12.26万人;(3)有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少,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分别为386人、4244人、769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9%、0.98%、1.77%,有30个农场只有1-5个大学本科生,其中有5个农场无本科生;(4)直接从事农业的70%以上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和45岁左右的妇女;(5)近年来其它省、区来边境农场落户的劳动力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这种状况,将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人口流出的原因

      少数边境农场是在50年代初成立的,但绝大部分是1962年“伊塔”事件前后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人口变动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50-70年代末为逐年增长时期,1970年已达到40万人;第二个时期是1971-1976年为较稳定时期,1972年已达到40.4万人;第三个时间是1977-1989年为人口下降时期,1985年下降到34.2万人;第四个时期是1990-1993年人口有所增长,1993年达到39.3万人。

      从1977-1989年边境农场有三次大的人口流动,第一次是1977-1983年,按国家有关政策,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四大城市青年陆续返城;第二次是1984-1989年大批职工外调;第三次是1989年国家政策规定上海等城市在疆职工子女可有一个返城就读。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所占调出人员比重的10%左右,大量的人口调出是第二次,调出的主要原因,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兵团从1983年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经营方式,计时工资体制被打破,实行多劳多得。由于当时经验不足,对这一改革举措认识不足,加之有的农场连续几年受灾,不少工人经营能力差,亏损日趋严重,造成1983年、1984年和以后几年职工收入明显下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拿不回档案工资。又加之以包代管,有的福利待遇被取消,造成职工大量调出农场。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改革的步伐过急和改革政策不配套。二是生产和生活条件差,交通闭塞,市场信息不灵,加之运输线长,生产资料价格比腹心农场高15%以上,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使大部分边境农场经济陷入困境。三是负担过重,虽然职均年创造价值在万元以上,但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有的甚至倒挂。四是农业结构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处于低层次辅助性地位。五是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提高迅速,对农场职工有很大的诱惑力,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边境农场发展潜力不大,吸引力越来越小,故造成了职工大量流出的局面。以农四、九、十师人员流出为例。1982-1992年调出13万人,占1992年边境农场人数的33%,在调出的人员中,有20%是科技人员,近3万人。80%是农场的骨干。如农十师1986-1992年调出专业人员518人,同期调进只有15人。1977年在医院工作的105名医务人员,现只剩下7人,其余都是新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