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格是市场经济的一面镜子。兵团现行农副产品价格集中反映了农场发展中的多种矛盾,已成为困扰农场发展的热点问题。要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价格机制,实现兵团农场“奔市场,奔小康”的目标,除须改善农场的外部环境外,关键在于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一、兵团农场现行农副产品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农场主要农副产品在其销售过程中形成三种价格,第一种,按国家计划生产交售的大宗农产品为调拨价,由国家统一定价。第二种,由农场自主直接销售的农副产品为市场价,由农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定价。第三种,由场内家庭农场按计划交售给农场的农产品为场内结算价。 上述价格中,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场内结算价,由于其与调拨价、市场价的差异和利益的驱动,普遍表现出所谓产品外流与禁止外流的矛盾,导致产品销售管理中干群关系的紧张,削弱了团场的凝聚力。 形成上述价格及产生矛盾的原因:第一,国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副产品的计划调控。第二,农场自身积累和分配的需要。除需扩大再生产外,兵团农场的负担除具有与一般国有企业共性的问题外,还承担更多的社会事业,由于这些事业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农场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故在现行体制下也只能依赖农场去办好。农场除发展生产外,对建设社会事业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主要是来自对计划内农副产品的场内结算价与国家调拨价或市场价之间的价格差,这对于缺乏二、三产业,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的农场尤其是这样。第三,生产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单一,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财源渠道少,抗拒风险的应变能力低,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能力差。 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取消国家定价,且国家对某些计划产品的定价正趋向市场价,必要时还有可能高于市场价,所以上述三种原因中影响农场农副产品价格与市场价格机制接轨的原因主要是后两种。由此可见,加快农场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二、农场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改革外部环境 1.争取一个有利发展的政策环境。兵团“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集团”。80年代国家对兵团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制度,1990年开始对兵团计划实行单列,不断改善兵团平等进入市场竞争的条件。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场除依靠发挥兵团整体系统功能调节外,还理应有国家行为的干预,即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这种以政策扶持的行为应是持续的、相对稳定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现实需要这样的政策环境,这既有利于理顺兵团内外关系,也有利于促进农场的发展。 2.努力建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无论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还是从农场发展的实践来看,理顺兵团内外关系需要以法律、法规、规章的形式确认。第一,对于承担政府职能的兵团部门及审判、检察、司法等单位应在立法上正式给予确认,赋予应有的权利及义务,减少其对企业的依赖。第二,依法确认垦区国有土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这是屯垦戍边的立足条件和权利基础。第三,改变目前在一定执法范围内兵团机关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同时向农场依法行政,双重管理,农场被迫履行双重义务的不合理局面。第四,鉴于兵团代行部分政府职能、兵团体制的特点和农场奔市场的需要,兵团要依据自治区新政发[1994]4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通知》中的授权出台相应的规章,特别是调节兵团内部纵向经济运行的规章,创造法制经济的环境,促使农场经济的运行纳入法制的轨道。 (二)加快农场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1.解放思想,转换观念。第一,从兵团性质问题的争论中摆脱出来,转到“三个有利于”的思想上来。农场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图谋发展。事实证明:除少数极为特殊的单位外,绝大多数农场应按企业给自己定位,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来发展自己。第二,打破本土观念,树立发展大农业,大经济的新观念。第三,打破单一全民所有制的格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第四,纠正忽视职工利益的倾向,真正明确致富职工,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2.发展计划的一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计划。按照国家宏观利益的需要,不断调整生产结构,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不仅是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农场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几年来,中央的农村政策,特别是粮食、棉花购销体制改革,都体现了对农村、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实践证明:国有农场需要市场,也需要计划,一场两体,利大于弊。 发展计划的一块,第一,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目前,国家已作出了把棉花基地转移到新疆的战略决策,棉花是兵团大部分农场的主产业,特别是南疆的一、二、三师光热资源丰富,非常适应棉花一类喜温作物生长。因此,农场要抓住机遇,实行稳粮增棉的方针,把兵团农场建成为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第二,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打好农场腾飞的基础。第三,抓紧农田水利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修建水库,提高对洪水的控制能力,增加灌溉用水;搞好防渗,提高渠道利用率;要改造低产田,抓好排盐碱配套工作,控制地下水位上升;要强化管理,节约用水;要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