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必须树立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兼顾。主要应该正确处理好三个协调。 一.产业协调。在确立项目时,应该注意产业及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协调性。一是要注意处理与基础产业——农业的协调。发展乡镇企业不能仅考虑到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搞以牺牲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大面积侵占农业耕地为代价的“单兵突进”,要考虑到农业是基础,农村工业化必须以保护农业为前提。因此,中西部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应尽量发展与农副产品相关联的产业,尽量避免污染环境的项目上马,即使确实需要,也应该在解决了污染问题时再开工。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条件,做到三个并重:有烟工业与无烟工业并重,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并重,保护自然资源与开发人文景点并重。三是要注意发展“瓶颈”产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教育、能源等都是制约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尽量优先发展“瓶颈”产业。要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以村办、乡办、合资办等形式兴办小水电,解决工业用电缺乏的问题;要加快发展邮电通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安装程控电话,解决信息闭塞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防止以发展企业为名挤占教育经费,可以实行企业与学校联合办校的形式,切实解决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四是要发展优质产业。要继续发挥好现有产业的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改投入,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改造老企业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有自己的支柱产业,知名企业和拳头产品。五是要注重处理好产业结构的协调。中西部地区新办乡镇企业,应综合协调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等方面的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浪费。首先,要搞好布局协调。鼓励兴办乡镇工业小区,或把乡镇企业建在交通沿线、能源动力能够满足供应的地方,以及城镇周围。其次是要抓好产品结构的协调。既要发展有市场优势的传统规模产品,也要着手研制和生产精尖的拳头产品,要避免因重复上项目而带来的争资金、争市场、争资源的负效应。 二.政策协调。一是要注意前后政策和相关政策的协调。在处理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上,必须坚持稳定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由于条件的限制,发展初期制订的政策可能有不完善的地方,随着情况的变化,政策要与发展了的实际相适应。作适当的调整是应该的,但完善只能是对地方政策不足的完善,涉及利益方面的政策的修改,要充分征求外地企业和外资方的意见,双方达成谅解。二是处理好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协调。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只要是有诚意的合作者,都应该一视同仁。当然,为了鼓励外资企业的发展,在某些时候,搞点特殊优惠政策,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过于悬殊,引起其他企业的不满。三是处理好区域政策之间的协调。一些地区为了吸引内资和外资,纷纷打出“优惠牌”,结果互相攀比,却无益于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制订优惠政策时,应该相互协调,虽说不能“统一口径”,但起码是可以相互参照的。四是处理好部门政策的协调。如税务、工商、土地、物价、技术监督、银行等部门与发展乡镇企业密切相关,这些部门协调好政策是完善乡镇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一个方面。五是处理好地方政策和国家政策的协调。在制订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时,不能违背国家的政策。如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不能搞的产业,地方就不能制订允许搞的政策;同时对国家政策允许搞的,地方在制订政策时,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用活用足用好。 三.区域协调。就是指中西部在发展乡镇企业时,要注意搞好与沿海乡镇企业发达地区的协调。东部沿海作为乡镇企业的发达地区,其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比较稳固的海内外市场,但劣势也日渐突出,如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上涨等;而中西部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资源和颇具潜力的市场,但乡镇企业处在欠发达阶段;两大区域的优势互补,相互协调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间的优势互补需要双方通力合作,加强协调。一是搞好区域间的领导协调。目前“西进”的行动只在少数地区和示范区是有组织地进行的,而大部分地方尚处于自发状态,需要协调、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应紧紧抓住实施东西合作工程的机遇,积极开展咨询、牵线搭桥,协调东西部地区的利益等关系,既支持东部乡镇企业西进,又为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东部地区的领导也应该积极支持乡镇企业西进,搞好对口扶持,与西部携手,共同为乡镇企业的东西融合、繁荣发展做工作。二是区域间的技术和人才协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乡镇企业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共同繁荣,鲁冠球的“西进战略”吴仁宝的“扶贫工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东部通过有偿、低偿或无偿地为中西部培训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或者直接向中西部地区输送现有技术和人才,不仅会使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还会得到很高的回报。东西部地区搞好技术和人才的协调,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中西部地区也应有“三顾茅庐”的诚意,主动与东部地区加强技术和人才的交流。三是要加强区域间的设备协调。东部乡镇企业正在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必然有许多“退役”设备,正好可以到中西部地区发挥“余热”。而中西部地区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当其时。这样,东部“退役”设备,可以利用老厂房上新项目,而中西部地区利用“退役”设备,可减少投资,又可转移剩余劳动力,确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