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应该走出乡镇办企业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陕西工商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我国的乡镇企业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今天已俨然支撑起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统计数字表明,现在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5%、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8%、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0%、国家税收的27%和出口交货值的46%来自乡镇企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自乡镇企业创办以来,已先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人,按照国家安置一个劳动力需2.5万元计算,相当于为国家节约投资3万亿元。

      为什么乡镇企业能在资金不足、技术装备程度相对较低、劳动者总体素质也比不上国有企业的条件下,却能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呢?答案是人们所共知的道理,即乡镇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市场本身,来源于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企业先天不足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运行机制方面的优势开始弱化,从而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今年第一季度,上海郊区的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但经济效益的情况不理想,产品库存增加,利润率从前几年的7%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到4%。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亏损。

      造成乡镇企业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除资金、技术、市场等客观条件外,乡镇企业自身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和企是连在一起的,政府理所当然地代表企业。国有企业属于国家,由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管辖;乡镇企业属于乡镇集体所有,理所当然地受乡镇政府管辖,所有和管辖往往搞得模糊不清。但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客观上要求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开。就拿乡镇企业来说,资产属于集体(这里面不指乡镇经济中的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下同),显然没有疑义,但这个集体由谁代表很不清楚。尽管乡镇一级还有经济联合社一类的机构,但基本上是有名无实,一切重大问题都由乡镇党委和政府作出决定。除企业的主要经营者要由乡镇政府任命外,企业投资意向、经营方向、生产规模、职工数量、分配水平等都难以自主。一旦企业亏损,政府又承担着无限连带责任,往往用“抽肥补瘦”或者“输血”的办法来解决。乡镇集体企业实际上成了乡镇政府所有。

      ——经营者的选择范围狭窄,企业内部“近亲繁殖”日益加剧。正由于产权不明晰所致,乡镇政府在考虑企业的内部人员结构时,往往从本乡镇的利益出发作安排,很难顾到企业的自身需要。乡镇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基本上都在本乡镇范围内产生。由于一个乡镇一般只有几万人口,随着新企业的不断创办,称职的管理人员来源日益减少,但又感到无奈,不得不“矮子里拔将军”,这样,企业管理水平难以上新的台阶。有些地方能大胆地向外引进厂长、经理,但毕竟还是凤毛麟角,形不成大气候。此外,乡镇企业还担负着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繁重任务,这当然不错,但问题是这些年来,随着机制的退化,一些地方的乡镇企业已走向“准全民”、“准国有”,人员能进不能出,即使在生产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下岗人员也得由企业适当安排。更甚者,由于在一个乡镇的范围内亲朋好友比较接近,有少数企业逐渐变成了“家属工厂”、“小团体工厂”,厂长经理一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企业搞得好的也许有一些,但它们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

      ——习惯于把企业办在家门口,缺少走向大市场的气魄。乡镇企业要办就要办在本乡镇范围内,这已经成为多年来的一种思维定势。据上海郊区某县统计,该县乡镇一级企业的平均人数为140人,平均年销售额为1100万元。企业规模小当然不绝对是坏事,但问题是有些企业有发展前景而不思进取,满足于守摊子。乡镇企业能办到外县(市)去的已不多见,能办到外省的更是寥若晨星。浦东的康桥开发区内曾设想建立一个“华东乡镇工业城”,这里可享受浦东开发区的各项政策,基础设施也不错,但却没有几家外地的乡镇企业去落户。

      二

      我国的乡镇企业已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再要向前迈大步困难当然不少,但仍有极大的潜力可挖。首先,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5亿人。农民要走上小康之路,向大中城市聚集是绝对不可取的,只有走发展乡镇企业这一条路。其次,我国的东西部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乡镇企业产值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我国的工业品供应目前已经相当充裕,但谈不上绝对过剩,只要产品对路,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市场可以开辟;资金虽然比较紧张,但乡镇企业(特别是在东部地区)闲置的剩量资产也不少,只要抓好资产置换,仍可解决不少问题。当前主要的是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离土不离乡”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乡镇,发展乡镇,面向全国全世界办企业。

      在走出原有天地、开拓生存空间方面,上海市农场局所属的各企业已先行了一步。从1988年起,农场局的党政领导响亮地提出了“立足农场,办好农场,走出农场,服务全市,面向全国,跨进世界”的口号。各农场(公司)在稳定农业、巩固现有工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参与浦东开发,参与市区改造,参与国际竞争。到1994年底,上海农工商在市区的三产企业达到814家,办在浦东的企业有180家,还有境外企业18家。“走出农场”使上海农场局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八五”前三年里,实现利润就翻了两番,以占全国农垦2%的职工,创造了占全国农垦25%的利润,被人们称之为“农垦奇迹”。

      近3年来,不少乡镇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学习上海农垦的经验,打出“立足乡镇,发展乡镇”的旗帜。在这方面走得最快的是广东,乡镇企业同国有、“三资”企业一起大举北伐,一些产品很快地席卷了全国,并形成了一个个大企业集团。江苏华西村响应国务院“东西联动”的号召,同西部地区的乡镇结对子,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把企业办到外省去。上海市闵行区旗忠村的出租车队非但在市区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开进了京城。向外的开拓发展也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华西村实现的利润94年比92年就翻了一番,旗忠村的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2万元,远远超过小康标准,初步迈入富裕行列。他们这样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象旗忠村,原来的当家产品是电线电缆,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继续发展困难很大,为了摆脱单一产业的局限,就积极开拓其它产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