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经济运行方式,切实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已成为乡镇企业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而要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关键在于科学的管理。管理效益是潜在的效益,也是最易获得或失去的效益。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有时却被人曲解、忽视。企业规模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越要加强管理,这是使企业的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的重要保证。要把向管理要效益真正成为经济领域上下各界人士的共识,工作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管理是硬功夫,改革是主旋律,加快发展是深化改革和强化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改革为强化管理、加快发展提供保证,是企业增强活力和动力的源泉。改革和发展对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企业管理的进步又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主要条件,我们要坚持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互为前提和条件。在当前改革的大潮中,乡镇企业既要抓住改革的机遇求发展,又要抓住改革的机遇促进新的管理制度的产生。企业越是发展,改革越是深入,管理就越要加强。决不能用发展来掩盖管理上的问题,也不能用改革来代替管理。如果改革轰轰烈烈,发展红红火火,但企业内部管理十分混乱,产品质量不稳,安全事故不断,资产流失严重,劳动纪律松散,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是难以巩固的。因此,在发展中,我们要以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来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以改革促管理,改革与管理同步推进。 第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部门指导企业管理与企业加强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竞争在市场,功夫在现场。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管理主要是企业的内部行为,企业有权自主确定管理模式和管理目标、方式、方法和手段,但这决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放手不管,政府部门是指导监督企业加强管理的调控主体,加强对企业管理的宏观指导、监督和服务,这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也是生产力。企业不能陈旧地认为,主管部门只有给予资金、项目、原辅材料的支持才顶用,而置宏观指导于不顾;或者片面理解政企分开,主管部门要放弃应有的宏观管理职能。因此,对企业来说,应主动地、自觉地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服从国家宏观管理和政策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对主管部门来说,强化对企业的指导、监督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在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企业管理宏观指导服务的新办法、新途径,切实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转变,从过去注重形式上达标升级向注重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转变,从整体推进向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转变,从实物形态管理为主向价值形态管理为主的转变。 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推进科技进步与加强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是经济发展缺一不可的“两个轮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艺术”,同样也是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弥补落后的管理,而先进的管理可以弥补落后的技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就是这一深刻而浅显的道理。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增加一名合格的体力劳动者可以取得1:1.5的经济效益,每增加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可取得1:2.5的经济效益,而每增加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则可取得1:6的经济效益,因为管理得当,就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种生产经营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作用和“合力”,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目前一些企业素质下降,物耗上升,市场萎缩,效益滑坡,其实都可以从管理中直接或间接找到原因。因此,乡镇企业在加快发展、加快提高中,要注重把推进科技进步与强化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把引进外资与外智协调起来,做到硬件与软件一起上,把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科学的管理融为一体,逐步走上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路子。 第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严格管理与充分发挥职工积极性的关系。企业管理必须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这是大家在实践中的共识。而管理又必须讲究科学性和规范化,尤其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如此。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关键、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我们讲科学性,就是要遵循行为科学原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企业文化,培养职工参与意识和敬业精神,增强职工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我们讲规范化,就是从严管理,严格纪律,强化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标准,项项有制度,工作有程序,行业有规范,运行有秩序,实施有考核。特别是企业的领导人,要率先垂范,严于律己,从严依法治厂。 第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原有一些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改进和创新,这是必需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如标准化、定额、信息与统计、计量、职工教育与培训、规章制度和班组建设等七项基础工作,是长期以来总结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而形成,也是乡镇企业多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开展包括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功,是基础之基础。在任何情况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不能借口环境变了,条件变了而把基本功丢掉。创新只能在总结过去基础上创新。我们提倡管理创新和加强基础工作两者并举,始终坚持把很大注意力和精力用在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