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的光辉道路

——麦黄稻绿访芦台

作 者:
杨淮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瞭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农垦,或者说中国国有农场,是世界农垦历史上光辉的一页。40多年来,它有创业的光辉,给国家人民的巨大贡献,也走过曲折、坎坷的发展道路,曾经一度陷入困境,失去了发展活力。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为中国农垦的发展开创了新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农垦摆脱了困难,创造出新的辉煌。

      这组专题报道向大家展示的正是中国国有农场所经历过的一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是国家兴旺、繁荣之路。

      初夏六月,华北平原上正是麦黄稻绿的季节,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访问了河北省芦台农场。

      促成这次访问的是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局长曾毓庄同志。为了组织、采写这组反映我国农垦新貌的专题报道,本刊记者先后访问过不少边远地区和京、沪城郊的农场。我们向曾局长提出再到一家办得比较好的农场去看看,以便多增加一点对农垦事业的感性知识的要求。曾局长当即表示:那就去芦台农场看看。它距北京不远,是我们农垦系统多年来的老先进,农、工、贸都发展较快,他们走过的路及所取得的成就,都可以说是整个农垦战线的一个缩影。芦台的场长、党委书记刘进辉是农垦系统的老模范人物,办场有经验,有开拓精神,今年“五·一”前又当选为全国劳模。他对农垦的情况熟,对农垦的改革、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可以找他聊聊。

      即使事先已听了这么多“好话”,可是,当我们到了芦台农场之后还是不禁感到惊讶:这哪里是我们印象中土里土气的农场?场部所在地已成一个挺象样的小镇,街道整齐,楼房兀立,绿树鲜花遍地,镇外,除了传统的种植麦、稻的大块条田(每条100米宽,1500米长)、饲养畜禽的圈场之外,映入眼帘的还有一处处工厂,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和高大的烟囱拔地而起。这些昔日城市里才能见到的景象都出现在农场的庄稼地上。公路上飞驰而过、进进出出的一辆接一辆的卡车所运载的也不仅是粮食、生猪活牛等农产品,更有一车车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工业品,而这些产品又都是这家农场生产出来的。再看看职工住房,过去在农场常见的土坯小房早已没了踪迹,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砖瓦房,还有一幢幢别墅小洋楼。问那些正忙着装修、搬家的人,其中不少是农场普通职工。农场生产、职工生活的变化实在太大,真可谓地覆天翻!

      其实,在芦台,我们看到的正是今天我国农垦企业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一二三产业综合经营,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全面发展新景象构成了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用曾局长的话说,是一个“缩影”。从这“一斑”我们不难看到我国农垦的“全豹”。

      刘进辉场长是个事业心极强的忙人,全场的改革、发展,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前夜还在农场开会,第二天就奔向千里之外去洽谈业务,里里外外一把手,但还是挤出时间领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情况。他以芦台农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和他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农垦改革、发展课。

      刘进辉指着正在插秧的稻田和黄熟了的麦地对我们说,十年前你们来可看不到今天的景象。那时省上下来了几位同志检查工作,只见处处是又深又密的荒草,连庄稼地里都是“草盛豆苗稀”,就问道:你们这到底是办农场,还是办牧扬?听了真叫人脸红!当时由于多年沿袭下来的管理体制,农场吃国家的大锅饭,盈亏全是国家包着;职工吃农场的大锅饭,各人都按七级工资制拿固定的工资,哪怕庄稼颗粒无收,工资一分也不能少。这种体制再加上十年动乱的破坏,农场真是陷入了绝境。全国农垦连续12年亏损,我们场一直亏到1984年,当年帐面上亏112万,实际上300万也不止!经济上困难再加上运动遗留问题多,上访成风,上级来了人便被围住,场部要开个会都开不成,要开着汽车跑着开“活动会议”。

      刘进辉正是在这危难之时走马上任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刘场长说,芦台农场是建国之初建立的。早在30年代日本侵略者就威逼着一批朝鲜人在这块土地上为他们种水稻。解放之后,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不小的发展,但主要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和“文革”十年的破坏,到了70年代末,确实陷入了困境。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执行中央路线,搞改革。

      农场的改革与农村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在实行全行业财政包干之后,农场又实行了经营体制上的改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行职工承包农场的土地,兴办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定额上交、自负盈亏;经过改革使整个农场形成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即“大农场套小农场”。

      刘场长说,这项改革可不简单,开始时搞了两个月硬是推不动。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七级工资制,较高级别的职工每月工资100多元,一声承包让他们去办自负盈亏的小农场,工资全部取消,收入多少全凭自己的双手,自然的、市场的风险都要自己承担。这么大的变化,不少人不能接受,反对之声四起。有人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但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这一个方面。有人倒不反对承包土地,但主张要分就“彻底”地分,该统的也不要统,农机、土地等等一切都分掉。如果那么干,农场几十年的积累,现代化的大型农机具、大型水利工程怎么办?改革是国有农场的自我完善,是要打破大锅饭,在保持、发扬农场优越性的同时,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不是把国有资产全分掉,把农场变成一个个农户!改革必须保证正确的方向,保持、发扬国有农场的优越性。我们的办法是“六统六分,统分结合,双重经营”。这六统是:统一种植计划,统一地块作物布局;农业机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作业,建立服务体系;统一使用、维修大型水利工程设施;统一繁育良种;统一进行作物、畜禽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上交农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