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各地乡镇企业发展的势头日渐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农业振兴的法宝。从总体来看,乡镇企业发展形势喜人,在经济建设的大厦中,已撑起“半壁江山”。但是也应看到,个别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囿于老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不少乡镇企业起落波动较大,经济效益徘徊不前,发展很不平衡,当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困扰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八种现象。 “长官项目、越俎代庖”现象 有些乡镇企业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起点高目标,他们背离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凭长官意志,个别人挥手定调,拍脑袋决策,一哄而起的上项目、上规模,致使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基建、技改项目没有投产就变成了闲置资产,或者投产后开工不足,或者因设备不配套不能形成生产能力,或者因后续资金断线而造成不少“半拉子”工程。 “南郭进,千里马出”现象 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缺乏是个普遍的现象,这些地区每年考取高校的学生也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少。可是科技人才逆向流动趋势有增无减,由于个别地区乡镇企业条件差、待遇低,有的宁愿待业,也不愿到乡镇企业去;有的另找门路,远走他乡;就是乡镇企业中原有的生产、技术骨干也不断外流打工或去外地承包企业。再则,有些企业领导缺乏人才意识,他们不重视科技人才的专业特长,不注意合理使用,有的甚至误用并无真才实学的庸才、歪才,而忽视科技人才。因而,有一些科技干部对领导失去了信心,不得不作离开的举措。但一旦人才空缺,而急于引进的人却往往又是“南郭”之才。 “越肯下蛋的鸡越挨宰”现象 目前有些乡镇企业的负担有增无减,索、拿、卡、要现象依然严重,各种摊派、非正常收费、行政集资压得乡镇企业叫苦不迭。尤其是有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平时送往迎来、调查、参观、检查、考核等都得应酬,有时还应接不暇,有些地方就连参加部门召开会议还得要带会议费,企业实难负重,苦不堪言。 “无米硬要做饭”现象 个别地区背离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顾实际地上项目、办企业。由于原料因素的制约使企业得“饥饿症”,生产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如某县桑园只有六千多亩,一下子就办起了两个缫丝厂,蚕茧原料短缺,该厂由三班生产改为二班生产,目前二班生产也难运转,只好买高价茧来维持现状。一些小棉纺企业也是因为原料不足,只得压锭限产,加上流动资金紧缺,生产原料实难到位,上级主管部门又不让停产,只好硬着头皮“无米做饭”,致使一些企业陷入了十分困窘的境地。 “阴天拖稻草”现象 个别地区的乡镇企业亏损严重,负债较多,如“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一是债务负担重:某县11户乡镇工业企业年产销规模不到两亿元,但积欠的长短期负债早已高出两亿元,由于“三角债”的重新蔓延和亏损不断增加,使企业资金严重匮乏,生产经营难以为继。二是亏损包袱重:某县12户乡镇企业,潜亏已达800多万元,近三分之一企业已资不抵债,空壳运转。三是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投入乏力,产品更新换代慢,导致企业产销难以运行,质量效益不断不降。 “产不够,数字凑”现象 近年来,有些地方虚报浮夸、做表面文章的不正之风仍有滋生,主要表现在有些乡镇企业单位搞帐表数据游戏,上面要、下面报、产不够、数字凑,是盈是亏谁知道?他们一是怕产值、利润的数字报少挨批评,怕影响前途,丢位子,只好脱离实际,昧着良心的“掺水”;二是屈服于上面的压力,上对下层层加码,难以完成指标,只好违心的加“数字”;三是互相攀比,“打肿脸充胖子”,造成不少乡镇企业单位上报产值利润“水份”严重。如有个乡,为了达到亿元乡产值指标,由8000万填报为一亿多元的“数字”。 “多婆婆难媳妇”现象 主要表现在政企不分,行政干预,“婆婆多了,媳妇难煞了”。一是政府职能转换较慢。乡镇企业仍然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调子上面定,决策长官拿,一切处于“服从”和“照办”之中。二是政策执行不力,改制不放权,产权无界定,应给企业的权益也无法落实。如有个乡用一分钱也得由乡长批。三是一些没有政府序列的部门也向企业经常来“过问”和“指导”,企业往往被这么多婆婆管得畏首畏尾,无所适从。 “管也管,理还乱”现象 企业的兴衰管理是主要因素。目前,个别地区乡镇企业管理落后,有些企业以包代管,以转代管,重投入、轻产出;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少数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较低,甚至有的基本上不懂财会业务,财务制度不健全。如某乡有个企业六年更换七任会计,前任不交帐,后任不衔接,结果企业倒闭了,只剩下一捆帐本。有的企业财务制度执行差,帐务混乱,现金管理手续不严密,让少数人营私舞弊钻了空子,导致企业滋生“蛀虫”,危害集体利益,违反财经纪律也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对产品核算不准、不实,匡估成本,有时出现售价低于实际成本,致使企业蒙受损失;有的企业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生产中不坚持质量标准、粗制滥造、马虎凑合,结果使企业名声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