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垦经济发展之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诗达 福建省农业厅农垦局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创办并长期沿用这一体制的福建农垦,为满足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作出过重要贡献,已成为福建农业及农村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尤其是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农垦经济的发展受到日趋严峻的挑战,面临日益增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走出一条适合福建农垦的发展道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宏观管理的高度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研究与探讨。

      一、发展目标取向:区域进步

      在改革开放后,曾经作为“前线”的福建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尤其在1979年国家对农垦实行了财务大包干的政策之后,政治任务已大大弱化。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垦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增加职工的收入,也就成为新时期福建农垦系统的基本任务。所以,农垦作为一个企业系统,首先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也就是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农垦是以土地开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几代人的努力不但使经济取得了很大增长,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也因此产生了社会管理和服务需求。但是由于政策的原因,社会管理的职能未能从农垦中剥离出来。至今,农垦依然担负着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科教文卫生等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农垦既是经济实体,同时又是一个社区组织。所以,农垦的社会效益不仅体现在提供农产品和安置劳力上,而且主要的还在于取得了整个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农垦经济不同于部门经济,亦不同于行业经济,而是带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应该将其视同于区域经济进行管理。那么,区域进步就该成为其唯一的目标取向。而且,这一取向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1、区域进步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2、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产出功能不断增强;3、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等必须符合区域经济的特点,能够对区域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保证作用,并与之进行要素交流。这一目标取向确定之后,以此为主线,并结合福建省农垦的具体特点,对福建农垦的发展之路作进一步的探讨,问题才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二、发展首务:体制改革

      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没有管理体制的保证是难以达到的。农垦一开始就采用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至今仍带来消极的影响,成为制约农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集中的表现就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问题仍很严重。所以,彻底打破企业内部的“大锅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农场的用工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分配制度和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以减轻农场的负担。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建立新的土地流转制。推行“四到户、两自理”(即土地长期承包到户、盈亏到户、核算到户、风险到户,生产费、生活费完全自理),并允许土地的转包或使用权的转让。在条件较好的农场,可实行“两田制”(即口粮田、承包田)或三田制(即口粮田、任务田、承包田)。而农场则负责土地的宏观管理,如收取土地使用费,进行基础建设,统一规划和组织土地开发等。这实质上是土地国有、作物民营的模式。这种直接到户的分散承包方式,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达到最后集中、形成规模经营的途径和手段。即不是用行政手段把土地集中给少数种田能手,而是让职工认识到自己承包这少量土地是不足以致富、必须谋求新的致富门路,从而自愿转租给少数人,多数人则离开土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只有做好了土地这块文章,才能从根本上激活区域内基本经营单位即家庭农场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剩余劳力从有限的耕地上转移出来,促使场领导从繁杂的行政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其他的改革才能更好深入。

      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大锅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场的产权不够清晰,尤其是场办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因此,在农场中大力推行股份制,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设置,把资产所有权与收益权相联系,是实现产权明晰化,进而促进农垦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有效途径。此外,股份制可以理顺农场内部的各种资产关系,对于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科学地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协调发展的根本:优化结构

      结构不合理一直是福建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1、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相对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使其他形式的所有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工的积极性;2、相对单一的以农为主的产业结构,不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难以支撑起整个农垦经济的正常运行;3、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企业组织结构,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效益。所以结构调整是农垦经济发展的一大任务。

      首先,在经济结构上,必须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农场在制订发展规划与政策时,要鼓励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成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福建农垦的实践也已证明,发展多种成份的经济,对于改善企业管理、激活企业运行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加快更新改造步伐、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等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