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乡镇企业的过去和现状,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乡镇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具有重要作用。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特点最主要之点有哪些呢?我认为有这样四点: 第一,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乡镇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完全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的初级阶段,职工大部分是兼业的农民,企业管理干部也是土生土长的,许多事情是先干起来再说,在干中学习。这个时期的管理虽然有着很明显的随意性,但乡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敢想敢闯敢试,不墨守成规,这是十分可贵的。随着城市大工业的技术、管理、设备等向农村扩散,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经过多次成功和失败,并与国有企业、国外企业管理进行多次比较,逐步增强了管理意识,在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出现了一批精明的管理者。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开始瞄准更高的目标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现代化管理的思想和手段,形成具有乡镇企业特点的管理风格,主要表现为有强烈的管理意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使企业建立起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是靠行动起家的,农民最注重的是实践效果,把解决实际问题和克服薄弱环节作为突破的重点,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管理风格。 第二,始终坚持改革和管理并举,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巩固改革成果。企业不断加强管理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改革使管理者放开了手脚,不拘泥干一种方式,能力得到开发利用,使管理效能得以实现。如果乡镇企业完全照搬照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那它绝发展不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改革的成果又靠管理来巩固,管理成为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企业改革一开始从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承包经营责任制从“一包三改”到“目标承包责任制”;从“风险抵押承包”到“资产滚动增值承包”,逐步创新、完善,向科学化发展,使企业的经营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形成了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经营机制。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已经触及到产权这一深层次问题,通过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创新企业产权制度,一方面使企业产权明晰化,生产要素得到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创新和完善了企业管理体制,较好地实现了政企分开,加强了企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企业运行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1994年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目前已达20.41万家,占全国乡镇企业的12,4%;企业组织结构向混合式、高级化方向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趋向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集团开始出现;承包、租赁、拍卖等改革方式整体配套进行。 第三,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每一个人的利益同企业的发展紧紧挂起钩来。一是通过改革从制度上明确经营者和职工的权利和义务,使企业形成一个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厂荣我荣,厂衰我衰。在这一点上,乡镇企业既不同于国有企业,也不同于国外的企业,职工既是产权拥有者,又是劳动合作者,比较好地解决了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关系问题。二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在企业用人制度上,引进竞争机制,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实行优胜劣汰;在分配制度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重点改革工资分配制度,采取联利计酬、浮动工资、计件工资等形式,真正做到按贡献大小,效益高低进行分配,没有铁交椅可坐,没有大锅饭可吃,企业不养闲人、懒人,充分调动了企业各种人员的积极性,培育企业精神,并使之渗透于企业的每个角落,体现在每个职工身上。在乡镇企业,无论是车间里还是上下班的人群中,都会使你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生机和活力.乡镇企业十分重视寻找技术、人才、智力三者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或是借脑发财,或者培养自己人才,不断更新职工的思想观念,对职乒进行政治、技术、文化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四,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目标。没有哪一级政府、哪一个部门给乡镇企业下达具体的生产计划,企业的产品也没有人包销,有市场、有效益就干,市场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这对乡镇企业来说,完全是自觉的行为。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营销的方向和目标,都根据市场信息和市场预测及时确定或调整。为了驾驭市场, 乡镇企业形成了灵活的经营机制,并把“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策略与“联合舰队”二集团公司所形成的规模效应结合起来。机制灵活,但却始终不离开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一根本目标。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效益企业就无法生存。对于这两点,乡镇企业体会最深。市场竞争的现实,提高了企业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许多企业建立了一整套与职工利益密切挂钩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