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乡镇企业的有益启示

——谈日本的下承包制度

作 者:
刘源 

作者简介:
刘源 国家计委国土所

原文出处:
经济论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与农场管理
复印期号:199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日本拥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总销售额占全国企业总销售额的60%。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力量、经济效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与大型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它们之间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针对这种情况,日本采取了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下承包制度,使不同等级的企业在不同的起点展开竞争,即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各有其明确的活动领域,大企业同大企业之间、中小企业同中小企业之间进行竞争,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依靠利益纽带形成的联合协作关系。下承包制度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问题,使得竞争环境比较公平、竞争方式比较规范、竞争过程比较有序,并且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顺利完成了“二元结构”淡化的任务。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下承包制度产生的背景

      下承包制度是在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带有明显的重化工化特征,即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生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大型设备投资居主导地位。大企业凭借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营管理能力强和市场占有率大等方面的优势,比较容易从政府和银行获取资金,利于加速资本积累、增强发展能力。但日本在整体“高速增长”时期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大企业不可能象美国企业在零部件生产上有较高的自制力。但是,对市场占有率的追求和市场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大企业面临着扩大企业规模和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中小企业筹资更为困难,再生产条件恶化,不断地被大企业从原有的活动领域中排挤出来,生存压力巨大。

      但是,在产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小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双重可能性,如汽车的某些零部件可以由若干小企业来完成,为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选择:大企业把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和部分关键的零部件生产集中在本企业内完成,其他工序和一般零部件生产完全可以转移到中小企业,可以在相对少地拥有设备和投资的条件下实现和进行更大规模生产。

      二、下承包制度的内容及作用

      下承包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交易关系,相互依赖,分散和弱化风险,从而获得各自利益。中小企业接受下承包制度的出发点是解决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较多时,这些企业将“开工率稳定”、“工作量稳定”等生死攸关的目标放在首位;在环境中有利因素较多时,则把“订货单价高、有利可图”等带有更多发展意义的目标放在首位。大型企业接受下承包制度的动机是节约在争夺市场份额中所需的资金、设备、劳动力和组织成本,提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事业的能力。

      下承包制度中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建立了塔型结构的垂直分工关系。其原型非常简单,1925年日本就有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下承包关系,它一般仅由两个层次组成。二战以后,随着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分工变得更为复杂,下承包制度中多次承包关系的建立有了依托,其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时,下承包制度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在一级下承包企业之下,普遍存在着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下承包企业,一些家庭独立劳动者也被纳入下承包体系;专门为一个母企业生产零部件的下承包企业越来越少,大多数企业同时为若干母企业生产零部件,实行“多角下承包”。

      下承包制度带有组织因素的交易关系。尽管母企业同下承包企业是通过交易关系联在一起的,但是,母企业处于主导和优越的地位,在同下承包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主要由母企业规定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和产品价格;遇到不景气的情况,母企业甚至通过解除合同、减少订货来削减产量,将下承包企业当做“景气调节阀”。其次,母企业对下承包企业采取了人事参与、技术指导和稳定交易关系等非价格行为,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组织关系。

      三、下承包制度对中小企业有促进作用

      一是缓解竞争压力。下承包制度顺利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通过分层竞争,分解竞争压力,使中小企业在全国产业结构变动、重组过程中能够找到生存下来的空间,并且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机会,减少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二是提高生产效率。在下承包制度中的中小企业主要围绕争取大企业的订货而在产品质量、交货时间和产品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这就促使中小企业按照高标准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此外,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使这些企业的生产效率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使全社会获得更多的分工效益。三是淡化“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遇到了“二元结构”的难题,而下承包制度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妙方。它在社会资金不足的约束条件下,协调了产业组织的内部关系,不仅使大企业发挥了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动力的作用,而且使大企业通过其内含的交易、组织关系,带动中小企业进入高层次的生产空间,从而使中小企业的生产活动同社会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由于在下承包制度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传递链条,大企业在市场交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行为,主动地将质量管理经验、新产品的生产方法、新技术情报、新产品开发技术等向下承包的中小企业传递。这有利于突破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妨碍技术传播的产权屏障,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不同规模和不同层次的企业间迅速社会化,推动中小企业由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方向迈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