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 进入九十年代,无锡农村在适应市场经济自我调整的改革中,形成以亿元厂、亿元村、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经济组织结构。已创建了200多家企业集团,100多个亿元村。无锡县、江阴市的这类骨干企业的销售、利税均占到各总量的50%以上,“撑起了半边天”。1994年,在制约因素增多、困难加大的情况下。全市农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亿元。是继1992年、1993年后又一个高速发展年。其中乡村骨干企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骨干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将日益加大,在“九五”和跨世纪的农村经济发展中,乡村骨干企业的发展将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兴衰。因此,研究农村经济跨世纪战略,必须研究乡村骨干企业的发展战略。 一、以大开放的思想观念与国际经济接轨 思想观念与国际经济接轨,关键是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断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是非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实现思想大解放。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乡镇企业”的观念要转化为“现代企业”的观念,以现代企业的形象走向世界。乡镇企业是历史的特有产物。我市的乡村骨干企业经过多年调整改造特别是九十年代初的发展。组织结构和资本构成结构已出现很大的变化。其经济规模、技术装备已不亚于城镇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乡村的企业与城市企业相互联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拓了联合协作、合资合作的发展之路。各级领导都应把乡村企业与城市企业一视同仁。实现政策、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乡村企业的干部职工不要因其社区经济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要以平等、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主体和效率、效益、效能的现代企业形象,参与跨世纪的市场竞争。 二是“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观念要转化成“谁投资、谁所有”的观念,以适应资本自由流动要素自愿配置的市场经济客观需求。要以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待集体经济为主的问题,集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停留在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地区内,并不是进步的表现。集体经济为主的运行,应以迅速提高社区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集体经济应是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求发展的经济形态。“谁投资,谁所有”既解决了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资金紧缺的问题,借助外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企业现代的改造,促进企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又拓展了市场,提高乡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推进了产权制度改革,为乡村骨干企业加速现代企业的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是集体资产以实物形态管理为主的观念要转向货币形态管理为主的观念,以全方位的商品观念走向市场。在乡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应向更高层次转变必须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是商品的观念,集体资产价值的体现最终为货币资本来衡量。各地在改革中已探索将“弱、小、亏”企业租赁、拍卖、存量转股的路子。这方面的改革要有更大的突破。我们不仅要卖掉一些“旧家俱”,添置一些“新家俱”,而且要卖掉一些“旧房子”,购进一些“新房子”。在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好的企业也可以出让。大型企业的股权也可出让,要敢于把实物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以更有效地筹集资金,创办更大的项目、更大的企业。随着产权高地市场的逐步发育,要创造条件去购买和兼并其他企业,以此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的力量。 二、以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与国际经济接轨 1.优化企业资产结构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推行“3-2”、“1+3”工程。即坚持目前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思路,乡村集体企业大、中、小三块,卖掉一块小的,转掉一块中的,集中精力抓一块大的。并以乡村骨干集体企业为重点,汲取利用外高资本、企业法人资本、社会个人资本三块。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样做,一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产权制度改革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有利于政企分开。产权的多元化,使政府对企业的直接调控权弱化,企业自主权程度提高。三是有利于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殖。集体资产在好的企业优化配置是一种最佳的投资选择。四是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运行混乱无序、政府监督无力的状况。为企业规范化运作。与国际经济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配制度改革与两权分离相结合,推行经营者分配与效益挂钩的年薪制。这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家分配制度。规范经营者行为。提高经营者积极性是两权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调整和改革对集体骨干企业的经济营者分配。企业经营分配必须与效益相挂钩。必须由每年的经营实绩来相应地付给经营者报酬,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承认经营者对企业经营成果所作的贡献,年薪分配中要有所体现,以解决大企业与小企业一个样,经营好坏分配差距不大的不合理状况。兼顾社会公平和避免两极分化,主要靠国家经济杠杆来调节,而不能靠降低因有、集体企业的经营者收入来调节分配档次。对经营者年薪收过高的部分,根据其自愿,可以按规定征收个人收调节税;愿意投资入股的,则可进行企业股权分配。 3.速度和效益相结合,培育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运行机制。首先在民展思路上,要把发展战略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关键是要减缓和避免行政驱动因素。实现企业追求最大盈利的目的。其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从外延量的扩张转向内涵质的提高。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一抓投入,二抓引进和培育科技人才,三抓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因内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第三是严格管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产品质量。重点是要善于吸收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现代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三、以高水平的企业素质与国际经济接轨 1.培育大批现代企业家。提高企业决策素质。综观企业成败得失。企业家的决策正确与否是主要因素,而成功的决策在于企业家的素质。乡村骨干企业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首先要有一批能驾驭国际国内市场的企业家。培育企业家,一是要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重用企业家。考核要严。奖惩要明,要创造一个比其它类型企业更能大展身手的工作环境。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迅速壮大企业家队伍和完善企业家结构。引进,要不拘一格,面向国内外,择能者用之;培育,要舍得投资,千金养才。企业家需要有全新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商战经验。从长远来看,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企业家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学习国际商贸知识。总之,要为企业家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条件。三是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不进则退。对企业家也毫元例外。昨日成功的企业家。今日落后了,不管什么原因。必须被淘汰。市场是无情的。保护了落后的企业家。就是把企业推向深渊。要从制度上造就一种能者上,庸者让的用人机制,并把企业家优劣强弱的评判评估推到市场上检验,既激发了企业家的自我进取心,又可让新一代企业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