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既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改善乡镇企业的产业之间、产业与资源之间的配合关系,促使企业经营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形成区域骨干企业和行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之目的。 一、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牧区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绝大多数都是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工业和建筑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二者合计占乡镇企业产值的2/3。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在广大牧区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由于起点低、起步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条件仍十分恶劣,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商饮业亦有很大发展,其特点是档次低,布局不合理。第三产业除总量发展不足外,其内容也不平衡,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在牧区,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基本处于刚起步阶段,为生产、生活和提高广大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服务部门廖廖无几。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已经成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牧区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另一表现是传统产业一统天下,新兴产业比重畸低。 2.牧区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呈低档化。牧区乡镇企业人才匮乏,1992年内蒙古乡村集体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从业人员,分别占职工总数的0.5%。牧区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低。我国牧区资源十分丰富,除丰厚的农牧业资源,还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牧区乡镇企业的主体。由于人才制约,乡镇企业技术应用困难,加之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等原因,无论是以畜牧业原料为主的加工业,还是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采选加工业,都以初加工为主,既使有一部分深加工产品,大多是土法加工,成本高,污染严重,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成商品优势。致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浅,新产品、新品种比重低,无法实现产品的加工增值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牧区乡镇企业的另一特点是以出卖原料为主的企业比重大。 3.牧区乡镇企业的规模结构中,微型、小型企业比重大,大中型企业比重很小。1992年内蒙古乡镇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不足4人,其中,非乡村集体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6.4%,其企业平均从业人员为2人。全区平均每个乡镇企业提供的产值为2.9万元,提供的利税平均0.41万元,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仅1万元。企业规模的微型、小型化,很难形成规模优势,规模效益更无从谈起,同时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之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分工程度低,严重制约了牧区乡镇企业的发展。 4.牧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性。畜产品资源丰富是牧区的共同特点,各地区畜产品加工业竞相发展;建材业产值在工业中排在前列;在第三产业的某些行业中,过度竞争局面已形成。乡镇企业城乡之间、牧区产业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就其成因而言,有一定合理性。但它是建立在产业分工、专业化发展不足基础之上的,所以形成了在能源、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对立性竞争关系,弱化了其互补、互助、互促的关系,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同时影响了区域优势的发挥。此外还容易产生乡镇企业的同时起落波动。 5.牧区乡镇企业结构布局很不平衡,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平衡和零星分散的特点。总的讲,牧区乡镇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交通便利靠近大中城市、矿藏丰富的牧区起步较早,乡镇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也逐步提高;而大多数牧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差,起步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牧区乡镇企业布局相当分散,无法发挥聚集效应,无论是对乡镇企业本身,还是对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致使造成了很大的间接社会损失。 6.牧区乡镇工业内部,加工工业超前,基础产业薄弱。内蒙古能源、原材料资源都很丰富,但乡镇工业中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滞后,制约整个牧区工业的发展。改善牧区工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就成为促进牧区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 导致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经济因素。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牧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积累量少,用于乡镇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拓展新兴产业的资金更少,使牧区乡镇企业只能捆在传统的项目上,只能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低水平、低档次的开发,更谈不上引进区域外的资源进行加工增值。(2)牧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给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同时,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无法形成规模需求,需求结构低档化,抑制了产品升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使牧区难以形成优良的投资环境、生产和生活环境,制约着牧区乡镇企业结构优化的进程。(3)广大农牧民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素质普遍较低,特别是懂技术、善管理的企业领导非常缺乏,而乡镇企业主要以农牧民为主体,现实的牧区人力资源状况,必然导致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传统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小。这也是产业结构趋同的一个重要原因。(4)牧区的封闭、半封闭状态,使市场体制的功能难以发挥,特别是要素市场处于未发育状态,严重制约各种要素的流动,内引外联、外向型企业比重小,扩大规模难度大,无法发挥聚集效益。(5)政府服务职能发挥的不充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掌握市场供求状况和趋势,才能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拓宽新领域,而分散的乡镇企业和自身薄弱的力量,只能靠政府提供服务,靠政府沟通企业与市场,牧区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发挥不够。另一方面多数牧区缺乏现实的、可操作的乡镇企业综合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的范围、力度、深度不够,是乡镇企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又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