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 (1999)09—0002—04 一、实证主义在我国的简要回顾 实证主义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潮,也是西方哲学中最早宣称要用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它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出现于法国,40年代出现于英国,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后来被称做实证主义鼻祖的法国的孔德与英国的密尔(旧译“穆勒”)和斯宾塞。进入20世纪后,实证主义哲学在欧洲经历了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而美国的实用主义也与实证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实证主义哲学传入我国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末,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密尔的逻辑学就通过严复的译著而为国人所知, 到本世纪30—40年代,随着“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在中国大地的广泛传播, 以科学为模式而建立的实证主义哲学也大行其道,章士钊、丁文江、胡适、金岳霖、张申府、洪谦等人在推进实证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60年代之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实证主义哲学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哲学而遭到批判和抛弃。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但其目的只是为政治批判提供反面教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我们重新开始研究实证主义哲学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80年代初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不仅为我国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而且也成为我国实证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起点。可以说,我们在新时期对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重新开始,正是始于对实证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实证主义在我国重新传播的历史分析 历史地说,20年前,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术界重新开始研究实证主义哲学是从重新认识和评价罗素哲学开始的。由于罗素的实证主义哲学曾对旧中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我们对他的思想也有过较多的了解,所以,他的哲学思想成为研究实证主义哲学的起点就毫不奇怪了。但从学理上分析,以他的思想为起点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哲学是以形而上思辨和情感判断为特征的,与重视心灵认识作用的西方哲学相比,它更重视内在心灵的情感方面。应当说,这种哲学特征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对所有问题都喜欢采取特有的情感价值判断,而且表现在我们在重新开始研究现代外国哲学时,对西方哲学家的选取上也倾向于那种激情奔放型的,如尼采、叔本华、詹姆士、杜威以及萨特等,而对那些偏重逻辑思考和经验分析的哲学家,就很少问及。但罗素却在例外。虽然他是用逻辑工具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代表,但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中,甚至包括在当代中国哲学界,长期以来,他却主要地被看作是有着生活激情和叛逆精神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即使在20年前,当我们重新认识罗素哲学时,我们也是首先注意和强调他所谓的支配他自己哲学的三种激情。但同时,他在哲学上的独创性和突出贡献也引起了哲学界对实证主义的浓厚兴趣。因为罗素哲学的特征就在于,以经验主义为基础,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以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为手段,力图寻求人类知识坚实牢固的基础和科学可靠的根据。他不仅为当代分析哲学提供了像“摹状词理论”这样的分析典范,而且用“熟知理论”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提供了当代形式。从罗素的思想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实证主义的根子其实就是经验主义。而对罗素来说,当然更重要的是以数理逻辑为工具。而且,我们是通过罗素而开始认识分析哲学,也是通过罗素而更多地知道了逻辑实证主义。因而,在这种意义上,罗素哲学不仅是我们在20年前重新开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起点,而且是我们重新认识实证主义的起点。 随着逻辑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更多地被介绍到中国,哲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奥裔英国哲学家波普的证伪主义。严格地说,波普哲学并不属于逻辑实证主义传统,但他提出的证伪主义却与逻辑实证主义中的证实原则思想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证实原则要求,一切在认识论上有意义的命题都必须是,或者是在经验上可证实的,或者是逻辑上的重言式;而证伪主义则提出,对任何全称命题(而哲学命题通常都是这样的命题),只要发现存在一个相反的情况,那么就可以断定这个命题不是真的。但证伪主义与证实原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希望通过证伪而排除那些被证明为不真的命题,相反,它认为,只有能够被证伪的命题才是真的和有意义的,才是科学的命题,才能够推进科学的进步;而那些声称“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无法发现反例的命题则是非科学的,应当加以抛弃。 波普的证伪主义不但对我们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而且还在许多非专业读者以及广大的青年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一时间,“证伪原则”、“三个世界”、“客观知识”、“科学猜想”等波普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及他提出的开放社会标准等,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这些新的哲学观念和科学与理性的思维方法,的确为我们的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哲学上的理论根据。 随着波普哲学的广泛传播,到90年代初,实证主义哲学在我国哲学界以及整个思想界都得到了有史以来的高度重视。它不仅在哲学界成为研究的重点,而且在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例如,在物理学方法论中,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的重要思想(即“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公理化方法的应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理想实验和归谬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等,被物理学专业以及其他理科专业所重视,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著被编辑出版,成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密尔的逻辑学体系、马赫的经验主义以及以经验主义为特征的实用主义等,也成为人们了解当代西方哲学的首要内容。甚至像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哲学、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学派等较为专业的哲学理论和观点,在普通大学生中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应当说,实证主义哲学之所以在80年代能够得到普遍关注,是有其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仅打开了我们的国门,而且放开了我们的思想。特别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讨论,把我们从过去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也就是要用具体的实践结果来检验一切理论的真理性。实证主义哲学强调一切理论都要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都要能为科学所检验。这就可以使我们把实践的观点具体化为经验科学的意义,由此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也是需要经过科学的检验,她的精髓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于从“相对真理”达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在思想根源上,实证主义哲学在我国的重新传播,是由于人们希望能够借助于这种哲学,摆脱在科学和哲学的重要问题上以情感和价值判断取代科学和事实判断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原则,特别是对待科学和哲学命题的客观态度, 使人们能够从“主体间”(intersubject)中获得最多的意义。 这些都使得实证主义哲学在我国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