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若把这本《形而上学》仿照《物理学》, 也称之为讲义(akroasis),那么,这第一卷就是吕克昂哲学讲堂上十分完整的开讲词。在这里,主讲人和今日每一个教书匠一样,在课程的发端交代清楚它的目的和任务:哲学的对象是本原或始点,是最初因。其任务是探索其所是的是。 由于原因在普遍之中, 思辨科学必定是就其自身( kath hauteen)、为其自身(hautees heneka)的科学,是自由的科学。随着并对哲学发展的历史作一简略的评述,成为后世西方哲学史的蓝本。 980a22-25(注:行序和页码以I·Bekker《亚里士多德全集》标准本为据。为了节省篇幅,笺注不附原文,原文可从任何现代语较专业的译本中相关处查对。)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形而上学》第一章, 却是以对观看(horan)的颂词开篇。人所渴求的知觉(eidenai )、 所喜爱的视官(omma)不过是出于“观看”不同的词根,个别的体态。horan 的词根是OR,出自它,另一词根ID的eidenai却可解为知觉,而由horan被动完成体派生的omma视官,也就是眼睛。正是在这种词根上作文章,海德格尔于是把求知的渴望就释作看的烦恼(《存在与时间》171页)。 在诸多感觉中,唯有视觉明察秋毫之末,是最精微的。《论感觉的》中指出视觉是一种合乎必然、在其自身(pros ta anagkaia kai kath hauteen)的感觉(437a5)。观看不但是认知的开始,也是智慧的直接显现。 思辨(theoorein)由theos(神)和horan合并而成,意味着更广、 更深、更远的超凡观看。正是观看的千姿百态,造就了多彩的人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情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是别种心态。至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睥睨千古,是极尽其豪迈了。观看的话题是说不完的。最后到理智,对知识的始点和本原,nous也只能诉诸于观看。现今称之为直观的intuition, 不过这词根的看(tuit)是拉丁文,本意是看到里面去罢了。 981a12-27 个别(kath hekaston)和普遍(to katholou)的对立,正如经验和理论一样。经验是个别的,原理则属于普遍。在实际活动中,经验胜于理论。因为,实际活动的对象总是个别的。医疗的对象是个别的人,制作的对象是个别的物。所以在实际活动中有经验的人占优势。他是现实的胜利者。但是,有理论,知原理的人,却被认为更加智慧,智慧之名应归于对普遍的认知。因为,经验是个别的,只知道事物的是什么(to hoti),只知其然,而不知事情为什么(to dioti),不知所以然。为什么只在普遍中,在原理中。为什么是原因。只有认识了原因,才能超越个别行为的暂短和狭隘,看得更广、更深、更远。被称为智慧的人,并不在于他的功名富贵,而在于他to logon ekhein,有理性,懂道理,认知了原因。不过,即便知道了原因,明白了为什么,也不能确保心想事成。因为个别事物都是sumbebeekos,是偶性。这是亚公所喜用的词,它的词干bebeekos是bainein“行走”的完成体,加前缀sum,本意是碰巧、巧遇。苏格拉底只碰巧是个人,而不是人的理念,不是人自身。所以,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着机遇和偶然,在风风雨雨、跌跌荡荡中度过。个别对象是终极的。在认知上,仍然把对最初原因的科学,也就是始点或本原arkhee的知识称为智慧。它虽不发家致富,但开拓理智,提高思维,净化品质。所以,认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探索,是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真正的求知精神,最初因,其所是的是。它为自身(hautees heneken)而求取,为知而奔忙。 但知识又是行为和创制的原本,不依理智指导的行为是荒唐的行为,不按科学办事的创制是愚昧的创制。 982b5-10 载体〔hupokeimenon〕在这里是指普遍概念和原则涵盖下的个别。这个词由放置(tithenai)加前辍hupo(在下面)而构成,本意是放在下面,在自然哲学中释为载体。因为它是一个当作名词用的被动式现在时的分词,此处不过借用,以显示个别和普遍的关系。智慧、哲学、思辨科学所探求的是开始之点,最初原因,但原因在普遍中,事出有因,所以原因不在个别事物中,个别事物只是被覆盖在普遍原因下面的hupokeimenon。正因为它是这样的科学,所以,有智慧的人,哲人就能认知一切,看得最深、最远,知得最广。科学(episteemee)这个词是动词(epistasthai)演变出来的。histasthai本意是站立,epi前缀意为上面、近边,所以episteemee是一切最切近、站得稳、更详尽、更普遍的知。一般诠为知识,进而译作科学,而不是通常的知觉(eidenai),知道(gnoonai)和认知(gnoorizesthai)。除了是全面的知识以外,思辨科学还是以自身为对象的知识。普遍来自站稳,是被思想的思想,而思想是思想着的思想。所以,思辨或理论思维可以说:思想和被思想是同一的,或者,思维和存在(是)是同一的。思辨科学是在其自身(kath hauteen)和为其自身(hautees heneka)的知识。正如一个不受它物羁绊的人称为自由的人一样。这自在、自为的科学同样是自由的。最后,既然诸端个别都是置于普遍之下的载体,那么,那凌驾于载体的东西,当然可被看作超凡的神物。而且,只有别无所求的神才能思维自身,他当然也最爱那思维着自身的哲人。全面、自由和属神这三者就是思辨科学的本性。哲学从好奇(thaumazein)开始,好奇就是自知其无知,是知也。“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湘君》),哲学与神话是孪生姊妹。 983a30 这里所用的ousia和《范畴篇》卷5中并不相同,在那里ousia 是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主体(hupokeimenon)的个别事物,所以诠译为实体。 在这里, 它是认知了它, 就知道个别事物的终极原理( ho eskhatos logos),是原本的何以是,其所是的是(to ti een einai),最初的原因,人之所以是人,马之所以是马,所以应诠译为本质。认知人的本质就知道个别人苏格拉底、哥里斯科斯之所以是人。“其所是的是”这个短语在50年代前的现代语译文中往往省略、简化为本质。五十年代后,从战地回到书房的西方青年学者们,不为风雨所困扰,细细揣摩发现这种简化实距本意太远,得不偿失,求复其原貌。但按原文直译的困难在于een乃einai(是)的过去未完体,古希腊语重体不重时,这里ti een 不在于其过去是,而在于永完不了的所是。正如《新约·约翰福音》的起始句En arkheei een ho logos 一样,这个logos 不但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永远不完地是。现代西方语只有时间区别而无体态变化,只能把een译作简单过去式,那么这个所是为过去所是, 就令人费解了。在对亚里士多德关于ousia的这一原理的转译中, 无时态变化的汉语却独占了优势。其所是的是,过去、现在、永远的将来同样地是。其所是的是,是终极原理,最初原因,是始点和本原。岂非就是那个开天辟地的logos吗?它涵盖着一切个别的是, 认知了人之所是人,也就知道了苏格拉底、哥里斯科斯等等个别的人所以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