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欧美半个世纪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十几年来,由最初的陌生到认识,由简单的否定到真正进入探讨,至今已开始形成一种可观的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文化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等,进行了学理上的分析;二是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及马克思的关系等,也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提出了各种值得思考的问题和观点,由此构成了一幅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文化景观。本文仅就第一个方面的研究择要作一综述。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说 这个问题即使在西方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说,其原因在于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或理论,它包含着各种各样以至相互矛盾的思想,因此,对后现代主义很难给予一个明确而严格的界定。或许,一旦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它就不再属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了。所以,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也是多方面的、多样化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围绕着某些术语、话题和观点而展开的争论,因此,所谓后现代主义,不过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后现代话语。首先,后现代主义不是传统认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当代解释学的概念。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文本世界、语言世界、知识世界,它所探讨的不是客观世界的问题,而是通过语言建构起来的整个人类知识的合理性问题。所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话语,信奉的是“语言游戏论”。其次,后现代主义话语众说纷纭,如哈桑的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问题的存在,是指区别于传统和现代主义的一些文化潮流和人生态度。杰姆逊则把后现代主义理解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理解为一个文化的历史分期概念,一个描述性范畴。利奥塔德的后现代主义则用来表达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状态,一种对“元叙事的怀疑态度”,一种非同一性的精神,一套蔑视限制,专事反叛的价值模式,一个分析性和评价性范畴,等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取向的问题。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发展带来了合法化危机,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生命的意义和文本的深度归于消失,消费意识弥漫,商品意识普遍渗透。于是,形成了以复制化、消费化、平面化价值取向为表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后现代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从社会科学角度指称的“后工业社会”;二是从哲学、艺术和文化角度指称的“后现代主义”,它是一种对现代文化加以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以怀疑、批判和摧毁现代文明的科学理性标准为目标,强调所有文化和思想平等自由地并存发展。 第四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汇集了多种文化、哲学和艺术流派的庞杂的文化思潮。就文化哲学而言,后现代主义包括新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如果说,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积极推动力量,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中一股激进的批判力量。各派观点互相交叉乃至对立,构成了思想家不同的身份认同:德里达、利奥塔德、哈桑、斯潘诺斯等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可称为后现代主义者;哈贝马斯、杰姆逊、伊格尔顿等批判抵制后现代主义,可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批判者;罗蒂、佛克马、洛奇等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客观研究,是对后现代主义保持清醒认识的学者。推进、批判、研究的合力,共同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第五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理论的文化哲学批判。它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以欧洲大陆为背景的怀疑的后现代主义,它批判现代社会造成的异化、残酷和失望、歧义,对后现代主义抱否定的悲观态度,认为现代社会的破坏使后现代社会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病态、毫无意义、空洞、没有道德准则、一团混乱的社会;另一种是以北美为背景的肯定的后现代主义,它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对后现代社会抱乐观态度,或诉诸积极的政治行动,或倡导新世纪宗教,或鼓吹新的生活方式,选择新的道德准则,进行新的社会运动,积极寻求一种灵活的、试验性的、非意识形态的哲学本体论的智性实践。 第六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含混而庞杂的社会思潮。它反映了当代人的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巨大裂变和认知视野及方法的根本变化,也反映了晚期资本主义的一些全新特征。新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和女权主义构成其文化氛围。它前期表现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以彻底的否定精神破坏和摧毁现代世界及其思想体系,后期发展出“建设的后现代主义”,力图以有意义的方式拯救支离破碎的世界秩序,通过有创造性的全新运动,建立一种与现代秩序有天壤之别的后现代世界。 第七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但也可能以变体的形式出现在一些受西方影响和知识分子先锋超前意识的发展中国家。它在某些方面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生活观。它又是一种叙事风格或话语,其特征是对“宏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怀疑和对某种无选择的崇尚。作为一种阐释代码和阅读策略的后现代性并不受时空限制,可用于西方文学文本和东方文学文本的阐释。作为与后工业社会和消费社会的启蒙尝试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念,它同时扮演着表现其合法性危机的后启蒙角色。它还是东方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反对文化殖民主义和语言霸权主义,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种文化策略。因此,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应该消除其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使之变为具有全球意义的后现代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