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a.概念前释: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 在展开下面的考察之前,我们首先要试着描述一下这里所要讨论的主要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概念的定义实际上只能与课题的研究同步进行。但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误解,我们有必要在此先作出一个大致的概念前释。 在标题中出现的“自识”是一个模糊概念,而且是有意选择的模糊概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将会表明:它既可以意味着一种关于自身的意识(英文:self-consciousness;德文:Selbstbewusstsein;法文:conscience de soi),也可以意味着一种对自身的认识(英文:selfknowledge;德文:Selbsterkenntnis;法文:Connaissance de soi)。 “自身意识”与“自身认识”这两个范畴密切相关,共同标识着近代西方思维的一个中心取向。我将这个取向概括为“求自识”。它与“究虚理”一同构成近代西方思维的两个特点,亦即自我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 在二十世纪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自身意识”和“自身认识”甚至没有得到明确的分离,而是被用来统称自我与自身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自我与外部事物的关系:主体不是朝向外部的事物,而是朝向自身,将自身当作思维和意愿的客体。在颇具权威性的多卷本德文《历史的哲学辞典》中,“自识”便被理解为这样一种自身关系,它“建立在一种自身感知的形式上——无论它是(更多是在心理方面)一种自身感觉,还是(更多是在认识方面)一种自身表象或认识”。(注:参见:Historisches Woerterbuch der Philosophie,hrsg.Von Joachim Ritter,Baende 1-12,Darmstadtseit,1971,Bd.9,S.350.这里的译文出自该书的“自身意识”条目。但从条目内容来看,作者对“自身意识”概念做了尽可能宽泛的理解,从而“自身意识”已经不再是我们上述意义上的“自身意识”(即关于意识活动的非对象性意识),而是与我们的含糊而宽泛的“自识”概念相一致。)实际上,如果撇开其中所包含的非哲学意义(即“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不论,这里所说的“自身感觉”与我们所要讨论的“自身意识”很相近,而“自身表象”则与我们所说的“自身认识”基本等同。 在“自身意识”(或自身感觉)与“自身认识”(或自身表象)之间显然存在着根本差异。康德曾说,“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注:I.Kant,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B 158.)这主要是因为,对自身的意识和感觉并不一定是对象性、课题性的,并且它原则上无需借助于反思,而对自身的认识则必然以自我及其活动和习性为对象和课题,而这种对象化和课题化必须以目光的反向和回顾为前提,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反思的行为中进行。“反思”在这里首先是笼统的概念:所有反身朝向观者自己的意向活动都可以被称作反思。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方法反思或哲学反思与自然反思的差异将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自身认识与方法反思这两个概念最终将表明是基本同义的。 b.研究的范围与目的 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可以说是前笛卡尔的自识问题,或者也可以说,自识理论的前史。它与笛卡尔的以及后笛卡尔的“自识”概念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原则上的亲缘性,这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 由于“自识”概念本身具有“自身意识”和“自身认识”两种含义,因而我们后面将要进行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自识理论的发生、发展。然而,倘若我们要从概念史角度来考察“自识”理论的前史,那么较为笼统地谈论“自识”便更为妥当,因为如前所述,在近代哲学之前、甚至在二十世纪之前的自识理论,基本上还都没有从“自识”中划分出“自身意识”和“自身认识”的概念。如果我们现在将“自识”理解为“自身意识”,那么它作为名词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作为哲学术语直至十七、十八世纪才出现。(注:即使是在这一点上,即:在古代哲学中是否探讨过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探讨过“自身意识”的课题这个问题上,哲学史家们仍然还在进行争论,而且是作为一个主要问题来争论。K.Gloy在其新作Bewusstseinstheorien.Zur Problematik und Problemgeschichte des Bewusstseins und Selbstbewusstseins(Freiburg/Muenchen,1998)中便认为,“自身意识”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自笛卡尔起才成为哲学兴趣关注的中心,而是随柏拉图的“巴曼尼德斯”的完成,那些日后得到论释并有所分化的各门“自身意识”理论便已经得到确定。)当然,在普罗提诺或笛卡尔等人那里已经可以发现他们对“自身意识”的关注,只是那时的“自身意识”借助了其他的术语范畴。近代之前对“自身意识”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只能被看作是一个问题之系统探讨进行前的铺垫,因而可以称作“自身意识理论的前史”;而如果我们将“自识”理解为“自身认识”,那么显而易见,几乎在所有哲学思考的发源处都可以找到人类“自身认识”之追求所留下的痕迹,(注:参见:Historisches Woerterbuch der Philosophie,Bd.9,S.405 ff.而在东方哲学中,例如在佛教的唯识论思想中,“自身认识”曾是中心的论题之一,并且这个论题已经涉及到“自身意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身认识”问题曾被零散地提出,而“自身意识”则几乎从未作为问题出现。)甚至可以说,任何哲学反思最终都具有人的自身认识的意向。但近代之前对“自身认识”的关注和讨论仍然应当被称作“前史”,这首先是因为“自身认识”作为理论始于笛卡尔;此外,当代哲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所有自身认识都必须以自身意识为前提,因而在认识和把握自身意识之前的诸多自身认识之努力,也就只能被看作是一种理论形成前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