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是一位对当代世界有很大影响的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亦称强力意志),权力意志是一种扩张自己、增强自己力量的冲动和欲求。在他看来,人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人要体现自己的本质,就要成为强者,成为主人,成为超人。人要成为强者和超人,必须做到:第一,从上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上帝死了,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第二,从传统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否定以仁慈、怜悯、顺从为善的弱者的道德,遵从以坚强、勇敢、创造为善的强者的道德;第三,从权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贬低自己而神化权威;第四,从众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从众随俗,要“成为你自己”;第五,敢于冒风险,勇于奋斗,不断创造,不断超越自己。尼采理想的社会是超人社会,这种社会是不平等的,强者应该奴役弱者,淘汰弱者;这种社会是一种新的奴隶制度,民主政治是病弱者的政治;这种社会需要战争,战争是强者淘汰弱者、使人类进化必不可少的手段。尼采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提出“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他的观点和口号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 尼采哲学在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尼采哲学中既包含着要求人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束缚,积极奋斗和创造,成为强者、超人的积极思想,同时又包含着反对平等、反对民主、主张战争的错误思想,所以尼采哲学在中国的影响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一 尼采哲学在中国产生影响的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这一时期的“尼采热”是在进步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发生的。 我国第一次提到尼采的思想家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发表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说:“今之德国,最占有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二曰尼至埃之个人主义。(尼至埃为极端之强权论者,前年以狂疾死。其势力披靡全欧,世称十九世纪末之新宗教。)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尼至埃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钳制。”(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二》。)文中的“麦喀士”即马克思,“尼至埃”即尼采。在这里梁启超指出尼采的政治思想与马克思是根本对立的。 1904年,王国维发表《叔本华与尼采》,第一次介绍尼采的学说。他强调,尼采的学说就是要“破坏旧文化创造新文化”,“图一切价值之颠覆”。他赞扬尼采“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其高掌远蹠于精神界,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仑之所望而却步者也”。(注:王国维:《叔本华与尼采》,见《静安文集》。)王国维的最早介绍,强调的是尼采哲学中冲破旧传统、创造新价值的积极精神。 1907年,鲁迅撰写了《文化偏至论》,对尼采的学说加以介绍和赞扬。鲁迅追溯了19世纪以来个性主义发展的源流,最后归结到尼采,认为尼采是“张大个人之人格”,“尊个性而张精神”的最杰出人物。他说:“若夫尼怯,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杰者矣”。鲁迅还十分推崇尼采的“打倒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他说,尼采等“以反动破坏充其精神,以获新生为其希望,专向旧有之文明,而加以掊击扫荡焉。全欧人士为之栗然震惊者有之,芒然若失者有之,其力之烈,盖深入于人之灵府矣。”(注: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49页。 )鲁迅受尼采的影响很深。据统计,《鲁迅全集》中提到尼采的有22次之多。在1925年发表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他把尼采等称为“轨道破坏者”,赞扬他们“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无破坏即无新建设”。(注: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第192页。)在“五四”前后,鲁迅是把尼采学说当作一种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人们摧毁封建旧传统。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辞《敬告青年》的第一条中,就引用尼采关于贵族道德(即强者的道德)与奴隶道德(即弱者的道德)的观点,作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武器。他写道:“德国大哲尼采别道德为二类: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他指出,儒家的“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因为儒家的道德,“以其是非荣辱,听命他人,不以自身为本位,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消灭无存”。(注:《新青年》第1卷,第1期。)1918年,陈独秀在《人生真义》中再次强调尼采“尊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天才,成功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叫做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的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话。”(注:《新青年》第4卷,第2期。)陈独秀推崇尼采,是因为他认为尼采是批判万恶社会的哲人,尼采要把人类提高到超人的地步。 可见,“五四”运动以前,尼采已作为一个旧秩序的破坏者被介绍到中国,他的思想为“五四”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作了积极准备。“五四”运动以后,尼采的思想在文艺界更加广泛传播开来,成为进步的文学家向封建传统宣战的武器。 1919年5月, 傅斯年就在《新潮》杂志上写道:“我们须提着灯笼沿街寻超人,拿着棍子沿街打魔鬼”,他称尼采是一个“极端破坏偶像家”。(注:《新潮》第1卷,第5期。)同年9月, 田汉在《少年中国》上详细介绍了尼采的早期著作《悲剧的诞生》,强调指出,“人生越苦恼,所以我等越要有强固的意志”去进行战斗。(注:《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紧接着茅盾在《解放与改造》杂志上,发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富批判性的两章“新偶像”和“市场之蝇”的译文,并在序言中盛赞这本书“算是文学中少有的书”。(注:《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6、7期。)也是在这一年, 郭沫若在其《匪徒颂》中,把尼采称为“倡导超人哲学的疯癫”,“欺神灭像”的“学说革命的匪徒”,为他三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