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展示了这样一条人类自我探索的发展足迹:从古希腊哲人对自我充满信心的肯定,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对自我的彻底否定;从文艺复兴时期哲人以激昂振奋的精神对自我的重新肯定,到近代西方学者对自我的纯粹理性思考……。这是人类由朦胧的自我意识,到虚幻的自我意识,由觉醒的自我意识,到纯粹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人类这种自我探索的历程是久远的。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思潮。特定时期的人本主义是它那个时代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人本主义所反映的是它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本文把西方哲学史上的人类自我探索的这一漫长的历程归结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并试图对此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4、55、76—81、194、189页。)这一命题被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最早宣言。黑格尔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命题,它的意思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作被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的准绳。”(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7、41、66、105、301、385页。)在普罗泰戈拉看来, 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那样,对于我就是它向我显现的那样,而你和我都是人,一切都以人为本位。同样的风在刮着,然而我们中间有一个人会觉得冷,另一个人会觉得不冷;即同样的风,对于感觉冷的人冷,对于不感觉冷的人不冷。(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4、55、76—81、194、189页。)这种相对主义所表达的是以人为本位的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的深刻意义是在传统的宗教和神谕面前,表达了希腊人对自我的肯定。普罗泰戈拉说:“关于神灵,我不能知道他们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因为有许多东西阻碍我们得到这种知识,一则这件事暧昧不明,再则人的生命如此短促。”(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4、55、76—81、194、189页。)以至于当时正统派为了维护希腊的伦理、宗教、古老习俗给他判罪,他被驱逐出雅典。 苏格拉底则进一步宣布:作为思维者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 7、41、66、105、301、385页。)黑格尔指出,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就其真正的意义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但是这句话同时也有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一)每一个就其特殊个别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二)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本性和普遍实体性说的人,是绝对的尺度。照前一种方式了解,就无非是自私,无非是自利,中心点就是主体及其利益——(即使人有理性的方面,这个理性也是主观的东西,也是“他”,也是人)——;可是这正是坏的意义,正是人们借以对智者们(普罗泰戈拉属智者派——笔者)作主要谴责的歪曲,说他们根据人的偶然目的,把人设定为目的,——说在他们那里,就其特殊性说的主体的利益,没有与就其实质合理性说的主体的利益区别开来。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也提出过同样的命题,不过加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们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 7、41、66、105、301、385页。)主张由人的意识作决定,是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相同的地方。在苏格拉底看来,人必须从他自己去找到他的天职、他的目的、世界的最终目的、真理、自在自为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而达到真理。这就是意识复归于自己,这种复归,在另一方面就是摆脱它的特殊主观性;这正意味着意识的偶然性、偶然事件、任意、特殊性被克服了,——亦即在内部去获得这种解脱,获得自在自为者。客观性在这里具有自在自为的普遍性的意义,而非外在的客观性;因此,真理是被设想为间接的,为产物,为通过思维而建立起来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 7、41、66、105、 301、385页。) 从苏格拉底的时代开始了人对自身的反省,开始了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的本质。在古代,包括西方,亦即在古希腊时代传统和神谕是人生的准则。时代是发展的前进的,苏格拉底站在时代的顶峰,认为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特殊准则;而且个人应当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伦理,人应当通过对自己的意识和反思来关心自己的伦理。因为,个人的思想中便拥有善和真,亦即拥有产生道德行为和认识真理的潜力。传统的、直接的东西不再有效准了,它必须对思想说它存在的理由。黑格尔认为,人不能被动地接受一个从外面给予的东西,一切都存在于人的精神之内,一切对人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地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人本身中发展出来。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他无求于外。(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 7、41、66、105、301、385页。)苏格拉底的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苏格拉底的原则的价值,在于它是与现实的直接关联中出现的,而不是仅仅作为意见和学说等等而出现;这个原则的真正地位,便在于它和现实相关联。(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7、41、66 、105、301、385页。)苏格拉底把握了他的那个时代,他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思考问题的。 苏格拉底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的深刻反思和“认识你自己”的反躬自问,表现了苏格拉底突出地强调个人内心理智的确信。以至于违反了当时的风俗和宗教,而导至被处死的悲剧性结局。虽然他的基点是唯心主义,但是他确认人的理性的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哲学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人的心灵本身就是认识神圣事物的源泉;心灵包含着本质的东西在自身之内,为了要认识神圣的事物,人们必须把它从内心深处提到意识前面来。柏拉图提出了意识的真正性质,就是回忆,深入自身就是把潜伏在我们内部的东西提到意识前面。(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54、55、76— 81 、194、189页。)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性是思维的思维,只有在思维里面,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相符,那就是我。(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 7、41、66、105、301、385页。)理性这个自己思维着自己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自己是客观的,思维则是主观的,——那个既是客观又是主观的理性是统一性的意识,它作为思维的思维,便是具体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27、67、41、66、105、301、385页。) 在古希腊,哲人的目标是对宇宙进行思维和考察。时代允许有而且经常有哲人过着真正的哲人的生活,他们充分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崇高。古代哲人那种鲜明突出的个性,反映了人类最初的自我的自在。 二 在古希腊时期,作为主体的人和他的世界密切联系着,主体比较更现实地存在在现实中。从这时期的哲学中可以看到主体对于事物普遍的认识,看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学的卓越性。随着希腊城邦危机的加深,便为奴隶关系和奴隶制国家更大规模的扩展开辟了道路。到公元二世纪,整个希腊被罗马征服而进入罗马世界。与之俱来的是自由公民的没落,城邦公民集体理想的破灭,社会苦难的加深。所有这些都促使希腊哲人把人的社会生活规范和理想问题提到重要地位,从而产生了寻求和获得自我满足的要求。 斯多葛派和伊璧鸠鲁派哲学就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求满足的要求的基础之上,前者把抽象思维当成原则,后者把感觉当成原则。人使自己遵循这些原则,因而赢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独立。认为精神的满足仅在于超出一切、对一切漠不关心。这是因为罗马世界是抽象的世界,“在这种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用抽象的方式在他的内心中寻求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满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去,并把这种抽象当作实存的主体,——这就是说,逃避到主体本身的内心自由中去。”(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