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有自己的特殊画像。20世纪的西方哲学无疑是以超越者的形象活跃在哲学史的舞台上的。尽管帕斯卡尔、维柯、卢梭、康德等近代思想天才都算得上是传统哲学内部生长起来的叛逆者,尽管现代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呼声像是这批近代叛逆者遥远的回音,但唯有基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现代思想天才才把对传统哲学的清算和超越提升到了自觉化的程度。传统哲学的基本信念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实体主义、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富于批判性的现代哲学家在每个环节上都向传统哲学提出了根本挑战,从而走上了一条批判、反省实体主义、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超越之路。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是哲学中的大事件,因为这种超越直接涉及到我们还要不要哲学、要不要科学以及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科学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因此,应该给予认真研究。如果说,在载于《江汉论坛》1997年第11期的《从哲学的逻辑化走向哲学的诗化》中,我主要是从肯定的层面揭示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工作,那么在这里,本文将进一步从否定的角度揭示现代西方哲学的工作。 一、超越实体主义 从本体论上看,西方古典哲学是一种实体主义。古典哲学起初立足于自然世界的“水”、“火”、“气”等寻找万物的始基,继而发展到力图确定一切存在的起源以及最终基础,即力求寻求一种绝对不变的能决定一切而又不为一切所决定的绝对实体,并把这种绝对实体理解为最根本、最终极的存在,理解为绝对超验物。高于现象而永恒在场的实体是最高的真善美。传统哲学一直津津乐道的就是这超时空的绝对实体。在泰勒斯那里,实体就是“水”;在柏拉图那里,实体就是绝对理念;在中世纪,上帝成为实体;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就是实体。从柏拉图开始的实体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深蒂固的模式,深深地渗透到了整个西方哲学。西方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可以二重化为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现象世界只是一个幻灭无常的虚假的表象世界,本质世界才是最高的客体范畴,本质世界高于现象世界。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这本质世界当成是真实的实体世界加以追问。 在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给实体主义的打击最为有力。哲学是存在论,但问题不在于哲学是否研究存在,而在于怎样研究存在。尽管自巴门尼德以来,“存在”已经被确认为最高的和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但“存在”从来不是作为“显现”、“出场”,而是当作“存在者”、“对象”。如亚里斯多德就把“存在之存在”作为“对象”进行把握。因此,传统哲学即使经常谈论存在,但它只是把存在当作存在者(Seinde)来想象,始终停留在形而下的水平上,始终不是超物理学而恰是广义的物理学。不仅不曾触及存在问题本身,相反使存在问题的遗忘不断加深。海德格尔说:“根据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解释,逐渐形成了一个教条,它不仅宣称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而且还认可了对这个问题的耽搁。”(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页。)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无论是把存在领会为理式还是绝对理念,都是把存在客观化、实在化,必然导致存在(Sein)的遗忘或存在问题的耽搁,并使哲学走向实体主义。而实体主义从存在者出发并始终依存在者制订方向、理解存在,实际上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完全把存在与存在者混同了。海德格尔把实体主义对存在的遗忘,归缘于存在与存在者之间区别的遗忘。于是,现代西方哲学超越实体主义的工作极大地被海德格尔所作的存在和存在者的著名区分所彰显。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有根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别”。海德格尔强调,必须区分“存在的事实”和“存在论的存在”,必须超越存在者而达到存在的深度。一切存在者都存在,但存在并不是从一切存在者那里抽象出来的普遍本质,不是什么实体性的“东西”、“事实”,而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得以可能的条件。哲学不研究“是什么”而研究“何以是”。“是什么”就是追问存在的属性,是科学要回答的;“何以是”就是追究存在如何“显示”、“展示”,领悟存在的真理和意义,才是哲学要回答的。实体主义混淆“何以是”与“是什么”,必然使内在领悟变成外在规定,使人们的思想远离原初的轨道而走上一条难以回归的歧路,从而忘却人的存在,成了“无根的本体论”。基于此,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问题提升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建立起“有根的本体论”,这个根就是作为此在(Dasein)的人。所谓实体世界乃是由于人的此在而被揭示、照亮。此在是世界万物展露自己的场所。海德格尔指出:在没有Dasein之前,就没有真理;在Dasein不再存在之后,也将没有什么真理。这样,海德格尔便通过对“此在”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现象学分析,把人们从实体主义的迷梦中召唤醒来,从而点亮了那蔽而不明的存在之光,使存在的意义第一次在哲学史上被特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使存在之思占据了自己全部哲学的重心。 现代哲学不关心所谓实体世界本身的含义,只关心人自身的含义,努力在实体世界之外发现生活世界或文化世界,出现了一种强大的“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潮流。现象学宗师胡塞尔在反省欧洲文明的现实处境时断定,社会发展的价值危机来自欧洲文化危机。正是欧洲思想文化领域中占据主流的实体主义遗忘了价值意义,扼杀了人文精神。他认为要用生命意识来超越实体世界,把实体世界“悬搁起来”并“加上括号”,让“人文世界”凸现,通过“回归生活世界”来完成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和对价值世界、意义世界的占有,挽救文化危机。狄尔泰的“生命哲学”、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卡西尔的“符号世界”就超越实体世界而言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具有相同的意义。他们都反对实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认为生命才是哲学的唯一对象,生命的背后没有物自体也没有理念实体。 现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尽管在哲学观点上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但具有同样的超越实体主义的愿望。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要求终结实体主义哲学的“急先锋”,它们几乎把“拒斥形而上学”作为自己最响亮的哲学口号。孔德实证哲学把人类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话阶段即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即抽象阶段;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他认为实证哲学才是人类智力达到的最高阶段,形而上学只是从神学过渡到实证哲学的一个中间环节。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和意义。斯宾塞实证哲学也认为,哲学和科学一样应该研究有限的东西,所谓终极原因、绝对知识和抽象本质,不是哲学和科学研究的问题,也是哲学和科学无法回答的。马赫主义为了反对形而上学,提出“感觉要素论”,认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的说法是一种奇谈怪论。其实,物体都不过是感觉要素的结合、复合。“因此对我们来说,世界并不是由一些神秘的实体构成的,并不是这些神秘的实体与另外一种同样神秘的实体‘我’的交互作用产生出唯一可以达到的‘感觉’。”(注:《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3页。)逻辑实证主义也表达了要求冲破实体主义的呼声。卡尔纳普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非科学的,没有实际内容,经不起逻辑分析,因此应该从哲学中排除出去。把哲学中关于非科学的部分清除出去,剩下的就是唯一科学的逻辑部分,这样,一切哲学问题就成了科学的逻辑分析问题,哲学就成了科学逻辑。现代英美哲学拒斥实体主义的一个关键之点在于,认为只有经验事实才是最实在的东西,不存在现象之外或超现象的东西,而实体主义追求的却是超经验的抽象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