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改革和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就业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着力点找得准,能通盘考虑经济增长速度、改革的力度及就业问题解决的程度,那么就能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应放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素质”上。围绕促进就业问题而言,今后三年重点有以下几方面工作需要做: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要注意掌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从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的关系来看,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发展是硬道理,而改革是基本点之一。当前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发展与改革;但是改革和发展的强度都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如果每个方面用高、中、低三种尺度来衡量,那么可以组合出27种情形。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我们目前最需要的一个目标可能是“中、中、中”的模式。 具体而言,在采取积极的稳定政策下,我们认为1998年面临的一个适当的战略选择是:正确选择改革力度,扎扎实实地推进;调高经济发展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维护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今后两年全面实施和落实三年改革目标打好基础。 二、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促进就业的根本前提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对增加就业机会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今后三年我国GDP增长速度的确定, 对能否通过结构调整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1996年我国GDP增长率为9.7%,1997年全年为8.8%,1998年GDP的计划增长速度不能低于8%。 如果单从就业的角度,经济增长率当然是越高越好,能较多地吸收失业人员;但是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来说,就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为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原有体制所固有的盲目扩张冲动的倾向尚未根除,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同时给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宏观环境,经济增长率不能一下子冲出适度增长区间。因此,综合上述因素加以考虑,我们认为今后三年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分别为9%、10%和11%为宜。 也就是说GDP实际增长速度高限不超过11%,低限不能低于9%。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过低,尤其在目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在客观上要求就业岗位在总体上有所增加,不然,可能导致社会稳定程度的降低,进而影响改革进程。 今后三年间GDP保持10%左右的实际增长速度有利于通货膨胀、 失业等重要问题的缓解,从而使整个经济在体制转轨中能够健康发展。 三、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应是调整就业结构 针对当前的就业矛盾,用适当放松银根、扩大投资、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办法来减少下岗,扩大就业总量,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一方面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有活无人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今后三年间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还应注重调整就业结构。 (一)出台适当的产业政策, 以产业结构促就业结构的改善。 1.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1997年,我国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三分之一,低于发达国家50%左右;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为27%,而美国1997年高达81%,印度也大约在55%的水平。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金融、保险、通讯、房地产、社区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其中,应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业等,这些新兴的第三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就业潜力大。争取从1998年起,三年内第三产业就业份额每年提高2 个百分点。 2.运用适当的技术选择政策,按照市场方式重组衰退产业和扶持新兴产业,优化资本结构,优化劳动力的配置。要在增加国家对改造、更新投资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企业的筹、融资渠道。对有发展前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支持他们加强技术改造的力度,在投资、贷款、技术和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继续加强对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二)改革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1.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近几年来我国95%以上新就业机会的增长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996年,私营及个体企业雇佣人数已增长到6200万人,年增长率为11%;城市私营部门雇佣员工增长到620 万人,年增长率为28%;城市个体企业人数达1700万人,年增长率为8%。1998年,政府部门应广开就业门路,鼓励和引导失业人员和下岗无业人员兴办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合伙经济、股份制经济或从事个体劳动。要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提高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控制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拓宽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