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发展战略均面临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局面。为探求新形势下的全局性焦点、难点问题,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与经济科学出版社共同主持了《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的课题研究,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投资研究所、重庆市体制改革委员会、重庆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国家冶金局计划发展司、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中国轻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政策司、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以本书章节顺序排列)的二十余位专家参与了合作研究,就我国供求关系的基本判断以及相应政策对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本书就是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汇集。 本课题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基本判断及理论与实践依据,包括“过剩经济”、“买方市场”的内在含义与认定标准,未来两年总供给与总需求形势分析,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基本预期等;二是在不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基础产业供求形势分析,包括制造业、钢铁业、化工业、轻工业、纺织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业;三是政策选择与效力预期,其中主要对消费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这一体系也是本书的基本顺序。 一 基本共识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强烈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在以下方面的判断上具有相当高的共识。 1.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供求关系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1998年第一季度资料显示,在601种主要商品排队中, 供求平衡的商品466种,占排队总数的74.2%;供大于求的商品155种,占排队总数的25.8%; 供不应求的商品几乎没有。 2.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已告结束 在重要基础产业中,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闲置生产能力普遍存在,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由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流通和消费领域;供求平衡的难点已经由供给方转移到了需求方。 3.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确保国民经济继续在高速区运行、提高社会就业水平、规避金融风险等短期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实现经济赶超和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均依赖于供求关系的趋好。 4.在供求关系的调整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出口需求仍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内在质量、社会消费结构、人均收入水平、我国对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及经济优势的开发程度等方面看,我国的国民经济与需求的增长仍有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速度的余地。 5.改善社会经济预期应成为刺激需求的重要政策指向 当前,我国社会公众拥有的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增量部分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受个人或家庭决策的影响,但由于受种种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预期有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影响人们收入预期的因素主要有亚洲金融危机和我国周边增长环境的恶化、国有企业效益不断下滑和下岗职工不断增多、农产品价格过度低迷、乡镇企业开工率及收益水平亦趋于下降等;影响人们支出预期的因素主要有住房、养老、教育、医疗等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未能普遍收效、“假冒伪劣”猖獗和商业欺诈的普遍化使市场信用严重降低等。社会经济预期的恶化使人们对增加即期消费以及参与直接投资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90年代后期以来启动住房消费、开拓农村市场、降息等一系列调控措施的效力。专家们特别呼吁,当前在调整供求关系和规避国民经济运行风险的对策中,增强社会信心、改善城乡人民经济预期应当与纠正经济系统内在缺陷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6.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消费政策以及投资政策应力避盲目性 其中,特别应当注意的,一是要重视工业增长趋缓和贷款需求不足所表现出的资本过剩趋势;二是要防止新一轮重复建设和过剩生产能力的形成;三是经济规模扩张中的项目选择要真正有利于解决下岗职工这一特定群体的再就业;四是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经济关系;五是在鼓励住房消费的同时要引导社会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转换;六是短期调控目标应当与中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起来。 二 主要分歧 由于新的供求失衡形势具有很多我国以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未曾遇到过的新特点,专家们在如何概括与认识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供求失衡形势上具有较为鲜明的不同意见。本书尽可能地保持了专家意见的原貌。这些不同意见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我国面临的供求失衡形势是否可概括为“过剩经济” 专家们对过剩的普遍存在并无明显分歧,但对概括为“过剩经济”则具有较多争论。 支持这一判断的意见主要有三方面依据:第一,过剩经济与社会富余程度、人们主观需求满足程度并无必然联系,它的标志,一是当某种社会需求产生时,供给经常可以更大规模产生;二是价格波动已难以调整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相当多的生产者被迫在成本线以下抛售;三是供给方的利润普遍被压低到银行利息率以下,但资本已经难以找到更有利的投资领域可供转移;四是在经济系统从封闭走向开放时,在系统外部普遍存在着技术与资本力量更为强大得多的过剩生产能力。第二,我国供求关系失衡不仅表现为市场过剩,而且表现为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和经济要素的日趋过剩。第三,在利息率等经济杠杆向下调整时储蓄倾向仍居高不下,工业品产销率长期低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