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分知识成为资产的条件下,对一部分教育资源就应该进行产业化开发。开发教育产业可满足一部分社会成员先有知识的需求,有利于推进全民族知识化。目前我国教育产业以灰色的形式大量存在,亟需制定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引导。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实现全民族知识化,就必须让一部分人先有知识。在公办教育资源数量、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条件下,大力发展自费教育,开发教育产业,改革单一所有制的教育体系,建立公办教育与自费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一、对部分教育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的理论依据 对某种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前提是开发的产品能成为独立进行交换的商品,而且是社会公德允许交换的商品。在工业经济及前工业经济时代,知识作为最重要的非独立生产要素,一直通过土地、劳力和资金等独立生产要素起作用,除其特殊形式如专利权、know—how外, 都依附于物质产品和服务进行交换。这一形态的知识,从总体上说,还不能成为完全商品。因为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知识的广延性和公益性来体现。所以,为获取知识所必须的投入,绝大部分理应由社会负担,知识分子也大都以回报社会为己任。但是,在人类社会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伴随着知识在生产要素系统中的重要性提高,独立性增强,除了know—what、know—why、know—how之外,know—who和know—where也加入了知识的行列。know—who和know—where的加入,反映了知识除了继续保持广延性和公益性的属性之外,其所有者属性正在逐步强化。所有者属性的强化,说明知识已经逐步成为资产。当法人或自然人拥有的知识资产已经成为他们总拥有的社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通过知识资产与一般社会资产的等价交换,所有者当然可以并且应该获得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知识所必须的投入,全部或绝大部分由社会负担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了。 人类对知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的进展是越来越快的,知识爆炸一经开始就不会终结。知识资产的积累速度将永远导前于有形资产的积累速度,反之,科技就不能保持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因此,社会资产的积累将主要是知识资产的积累。人类获得知识主要是资产化了的知识的投入将越来越高。教育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教育的发展除了靠知识资产的支撑,社会拥有的物质资产也是主要支撑力量,从知识爆炸的角度看,社会公共占有的物质资产永远也不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追求接受教育、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资产的需求。在社会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求的前提下,公共教育资源也就必须按一定的制度(如考试制度)来分配。 但是,知识资产具有一经占有便不可剥夺和不可重新分配的属性。为了保证社会成员在获得知识资产的个人投入与以知识资产获得个人收益之间的平等,只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预先对其个人投入和其预期收益进行平衡,也就是进行个人投入与期权的平衡,但目前对此尚未找到事后调节的有效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超过社会平均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的公共教育资源部分的占用,除用于有关全社会长远发展、对优秀的社会成员予以扶持的部分外,接受者必须有偿使用、等价交换,即实行产业化开发教育资源的原则。 二、尽快启动中国教育产业势在必行 为了满足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成员在数量上、质量上对教育的特殊要求,在经济实力强大、公共教育资源雄厚的发达国家,自费教育即教育产业也迅速发展。目前,英国在私立中小学学习的学生约60万人,占全国中小学学生数7%。美国有14%的儿童上私立学校。日本有30 万的高中生在私立学校读书。法国有18%的学生上私立学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各级政府都承受着巨大的财政负担,连发放教员的工资都需要用法律手段来保证。从现状看,各级政府对教育发展是尽了力的,从发展看,在中短期内彻底改善教育状况是不切合实际的空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鼓励公益性的社会办学,但又与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相矛盾。国有企业负担不了的,私营企业家也未必长期负担得起。但社会需求是阻挡不了的。为了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先有知识的要求,目前普遍采取并有效存在的形式是一校两制,即一种灰化的教育产业。相当多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压缩公费生的招收名额,增加自费生的招生名额,挪用公用教育资源,如实验设备、国家财政开支的教师搞各种名目繁多的业余班、培训班,搞本部门、本单位的创收。教育条件和教学质量明显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的重点中学、小学,自费学员的比例逐年增长,收费逐年增加。这些用公办教育资源实现的创收,除一部分用于改善本单位的教学条件外,相当多的部分转变成本单位的职工福利,没有回报社会。用于本单位改善教育条件的,也使公办基础教育的各学校之间差距越拉越大,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全国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以后,生存性需求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递减、发展性需求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是消费结构演变的客观规律。发展性需求首先是教育需求。在享受社会给每个成员提供的公办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自愿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投入教育,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是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精神保证。各级政府应该对这种进步的需求加以引导,并采取措施给予满足。进步型消费满足了,增长了,腐朽性消费、迷信型消费、脱离国情的豪华型消费就减少了,对社会环境也是一种净化。何况前面提及的以灰色形式存在的教育产业,也只有赋予其合法地位才能加以引导,加以规范,使其为全社会服务。更重要的是,只有明确对超过社会平均提供给每个成员的教育资源以上的部分的占用实行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才能在分配领域里按贡献大小拉开有知识和无知识、知识资产多和知识资产少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差距,使广大群众自费投入教育的积极性更加持久。反之,以知识贡献大小为尺度的分配差距也无法拉开,有可能产生新形式的读书无用论,延缓全民族知识化的进程,在全世界迅速向知识经济迈进的竞争中失去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