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20周年之际,回顾与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对于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 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从革命战争年代脱胎而来、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借鉴苏联模式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适应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随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到来,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在党的八大前后,我们党对于改革政治体制曾作出过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观点和主张。但是,由于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来的一些正确观点和主张,转瞬即逝,没有能够具体实施、落实。随后,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经济建设上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断升级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得以膨胀和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此,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前进的一场伟大革命,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场伟大革命的起点。 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鞍山市委负责同志汇报时, 第一次提出:“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同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致词中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在这里,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管理方式,要进行制度上和组织上的改革。 很显然,在三中全会前夕,党中央在酝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也开始考虑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论及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时,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党内确实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这种官僚主义常常以“党的领导”的面貌出现,“是真正的管、卡、压”;在体制上存在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等等。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邓小平还设想:将来“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这里,邓小平不仅指出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而且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大思路已经十分清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并吸收了邓小平这篇讲话的精神,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还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提出需要着手改革的主要问题是:(1)下放经济管理权限, 精简经济行政机构;(2)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3)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和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4 )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6)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 虽然当时人们还没有使用“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从三中全会开始的。邓小平后来也说过,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三中全会时就提出来了。 二、政治体制改革在拨乱反正、 总结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形成主题 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1978年至1980年,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拨乱反正,初步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畸形的政治体制,恢复了正常的社会政治秩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党和国家的领导机制逐步得到恢复。 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恢复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恢复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1979年五届人大第十一次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在1979年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将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的决议》。从此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革命委员会”行政体制宣告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了以陈云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被完全破坏的党内监督机制得到恢复和完善。1980 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草案。章程草案对于党的民主集中制作了比较完善的规定,对于党的干部制度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包括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同年4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决定》。7月, 中央发出《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指示》。8月, 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在今后二、三十年内,一律不挂现任中央领导人的像,以利于肃清个人崇拜的影响。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工、青、 妇群众团体基本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