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城镇职工贫困问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国家统计局推算,1996年我国城镇至少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其中95%以上为职工或职工家庭。认真研究、逐步建立城镇贫困职工解困机制,妥善解决城镇职工贫困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城镇贫困职工的现状 从理论上讲,贫困可分为以统计标准确定的相对贫困和以实际生活状况确定的绝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城镇职工或其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所谓相对贫困,是指城镇职工个人和其家庭依靠劳动所得的合法收入,不能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其标准主要是相对于社会平均收入而言。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收入水平所决定,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绝对贫困,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影响也主要是绝对贫困。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城镇职工绝对生活贫困及其解困机制问题。 (一)城镇贫困职工家庭生活状况 1.入不敷出,借贷度日。这是最基本的特征。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6年我省最低收入户职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3元,仅相当于全省最高收入户和中等收入户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4%和45.5%,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却为2281元,年收支倒挂148元。 这表明他们当年不仅无分文结余,而且只有靠借贷等方式才能维持基本生活。1992年至1996年年年如此,无一例外。 2.食物消费少,营养价值低。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我省贫困户职工家庭尽管拿出60.9%的生活费收入用于食品消费,但与最高收入户和平均收入户相比,其消费量仍有很大差距。从他们食品消费的营养成份来看,经折算,除脂肪含量稍高外,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三大要素均明显低于国家营养学会推荐的维持人体正常生理需要的最低极限标准,一年四季很少吃到肉鱼蛋禽。个别贫困职工仅靠盐水泡饭或咸菜等维持基本生活。 3.穿用简陋,改善困难。1996年我省5 %贫困职工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全省平均收入户职工家庭的45.2%。彩电、冰箱拥有量分别比全省平均收入户职工家庭低22.2和31.7个百分点。 4.文化消费水平低。1996年我省贫困职工家庭人均娱乐、文教开支为164.4元,仅为全省平均收入户的48.7%,精神生活十分贫乏。 (二)城镇贫困职工的结构和特点 1.从就业情况看,企业职工已成为城镇贫困职工的主体。国家统计局对有关贫困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户主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贫困家庭占全部贫困家庭的53.9%。离退休人员占16.7%,在集体单位工作的占16.3%,三项合计为86.9%。这表明企业在职和退休职工已成为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行业构成看,城镇贫困职工的构成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我省贫困职工主要集中在工业(包括轻工、纺织)和商业等行业,分别占贫困职工总数的43.3%和18.9%。两者合计占贫困职工总数的62.2%,而一些效益较好的行业,则明显较少。贫困职工家庭的行业性问题十分突出。 3.从所有制构成情况看,贫困职工主要集中在国有、城镇集体经济单位。1996年在我省贫困居民中,国有经济单位的职工占32.2%,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占42.2%。国有、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已成为我省贫困职工的主体。 4.从职业构成看,生产工人和商业服务性行业职工占多数。1996年在我省贫困户居民家庭中,生产工人和商业服务性行业工人占46.7%,专业技术人员占6.6%,一般办事人员和管理人员占22.2%, 而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则无一名贫困者。 5.从文化构成看,贫困职工文化程度低的占多数。据对我省4000份特困职工档案分析,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6%,高中、中专、中技占43%,大专以上的(含大专)仅占1%。 二、 城镇贫困职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影响 (一)城镇贫困职工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 据分析,造成城镇职工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企业效益不好是城镇职工贫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据省总工会对全省4000多名特困职工档案分析,有32.4%的特困职工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效益不好。 2.社会分配不公是城镇职工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据资料分析,1996年,我省10%最高收入户职工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为8734元,与5%最低收入户收入相比,高低收入相差3.09倍。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可供分配的资源还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一部分人的收入下降和生活困难。而且这种收入差距及贫困问题的产生,并非完全取决于甚至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职工个人勤劳程度或市场竞争的结果,为此绝大多数职工和社会各界难以认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996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职工中,没有一名金融、保险、邮电、电力等效益较好的行业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