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识经济的时代正匆匆向我们走来,怎样面对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近来舆论界的热门话题。和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当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重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均依赖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便是明证。由此可见,今后是否具备掌握日益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形成崇尚知识的社会氛围,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知识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知识经济的崛起,无疑将促使经济结构和社会面貌发生广泛变化,也会激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迁。谁能顺应时代的嬗变,适时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谁就能取得主动。知识经济形态引发的这些变化向我们提出了许多要求,从全社会范围和广大干部群众方面来说,最具普遍和直接意义的,莫过于转变教育观念,大兴学习之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然而现在却存在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许多人的学习意识和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还很不适应,有的人甚至囿于传统观念而茫然不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状况如不尽早改变,迎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将会由于缺乏群众基础和社会人文环境而势必流于空谈。 (三)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学习和教育的呼唤和强调,大大超出了通常意义上关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即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就是无庸争议的共识。因此,“勤学”、“劝学”、“奖学”历来被传为千古美谈,被赞为功德无量的善举。可是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已经很不够了。不仅关于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可谓今非昔比,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一个“学习型社会”的雏形业已构成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并以方兴未艾之势令人瞩目。例如,在有些国家,全体居民中的半数以上经常参加各类教育机构或团体的学习活动。可见,所谓学习型社会,亦即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的社会。这些国家的种种迹象表明,人类行将跨入知识普及和知识创新的时代,学习和掌握知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推动力和生活的第一需要。毫无疑义,这是有史以来前所罕见的社会进步。对于这种历史潮流,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做出积极的回应。 (四) 学习和接受教育从个体行为变为社会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个人愿望和追求,变为社会共同体向每一成员(特别是担任社会公职的人员)的必然要求,是学习型社会与传统社会相区别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新型社会中,学习和教育不仅是社会的时尚,而且已发展成一种新兴产业,并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和义务。换言之,学与不学、学得好与不好,不再是单纯的个体选择和对个人的评价尺度,而是社会的规范和定律,是和社会的认同及认同的程度联系在一起的。“以干代学”、“重干轻学”的习俗和偏见肯定难以立足,从事一般体力劳动或简单脑力劳动的职业将濒于消亡。 另一特征是:过去习以为常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仕进教育为终身教育所代替;“活到老、学到老”,“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乃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和运行准则;学习已从先前那种狭隘的、被动的、短期的功利行为(学习只是为了求职,只是为了做官之类),转变为主动的贯穿生命全过程的自觉意识和生活需求;知识增长和扩展的无限性,决定了“学无止境”、“学无常师”。——所有这些,已不再是美妙的约言和憧憬,而是现已初显端倪、将来会蔚然成风的客观事实。 此外,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一些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之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科技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左右(也就是我国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限),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这就是说, 知识更新的快捷性是以往年代不可想象的。因此,那种把学习视为单纯继承性过程的观念,以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的观念,已经不完全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今后要特别注重学习活动的创造性,着力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所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都充分体现了对新的时代精神的洞察和把握,值得认真领悟。 (五) 应当清醒地看到,对于知识经济及其产物——学习型社会,现在我们尚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还有许多未知的事物和领域有待揭示和认识。尤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同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的发达国家更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既要集中力量完成工业化,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又要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和世界经济走向,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尽可能地努力实现知识化和信息化,——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华民族的双重任务。中国科学院《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文所说:“对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是其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别国技术和经验而赶上发达国家的难度将增加,‘后发优势’的作用将减弱。”(《人民日报》1998年3月23 日第一版)既然如此,希望和出路何在呢?时不我待,只有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致力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型学习意识的普遍养成,大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未来新的世纪得到全面发展,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舍此,别无他途。